•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侨”这四十年:学侨四十年

2018年09月17日 16:07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广大海外侨胞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华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是中国面向全球、扩大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华侨华人功不可没。

  “‘侨’这四十年”主题征文活动启动后,海内外投稿纷至沓来。即日起,一篇篇佳作将陆续刊出,展现华侨华人与中国同行的四十年。

——编者按

学侨四十年

常寿德

瞧这四十年,一路苦也甘 。

“侨”这四十年,地覆天又翻 !

  改革开放之后,一股出国大潮汹涌而起,据2017年教育部统计,仅仅出国留学人数,已经首破60万大关。本文题目中的学侨,就是指通过留学途径,成为海外华侨的这一群体。

  回想起来,改革开放后,首批来到加拿大的大陆留学生,是在1978年。这是后来大使馆教育处的一位美丽儒雅的女参赞告诉我的。她就是那批留学生之一。那时候,这批年轻人面对着巨大的文化、物质差异,所受到的冲击比起后来者要大出许多倍。这些学生分散在不同城市的几个大学内,每周都要定时来到渥太华大使馆驻地聚会学习。他们回国后,很多人又作为中国使领馆的驻外人员,派到国外。因为是过来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后续到来的留学人员起到了积极、重要的影响。现在这些人,大部分已经退休了,但很多老留学生,无论留下来的还是回国去的,依然怀念当时他们的友情。

  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国家公派、地方自筹的留学生开始大幅度增多。这些人大都已过而立之年,有着强盛的奋斗精神和责任感。他们拖着大行李包,带着整套的锅碗刀砧和足够穿几年的衣服,走出了国门,准备长期艰苦的拼搏。

  当时魁北克拉瓦尔大学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吃睡都在实验室,几周连轴干,终于在旋转不变识别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中外媒体都作了报道,一时传为佳话。他的导师,从此以后对中国留学生青睐有加。笔者当时是学生联谊会主席,大学的一位校长曾经专门找我谈话,就怎么扩招中国学生征求意见。后来他多次带队去中国,直接到大学招研究生,使得拉瓦尔大学的中国学生人数有了较大的增长。

拉瓦尔大学部分中国留学生和使馆教育处官员合影。(1993年)

拉瓦尔大学部分中国留学生和使馆教育处官员合影,1993年。(常寿德 供图)

  新来的学生们首次有了国际的视野,一下便站到了科技前沿的位置上。许多先进的理论和工具,他们都是首次接触和使用。这批留学生的涌入,实际上相当于在各个领域和层面,一举缩短了中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了改革开放,国门豁然洞开,这不仅使得中国学生学到了新技术,国外导师也有了得力的助手。所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学术界来说,中国留学生的到来都是一个互利的举措。

  中国学生的大批到来,使得大学校园活动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中国文化的元素日渐增多,从美食、舞蹈、电影,到儒道、易经、八卦,都引起了本地人的浓烈兴趣。很快地,也就从校园传向了社会。笔者曾经多次参加易经讲座和书法艺术讲座,很受当地人的欢迎。这批高学历的中国大陆人士的到来,改变了主流社会对老华侨的传统印象。从此以后,魁北克市的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华人开始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一个法裔魁北克人坚持要加入当地的华人组织。问他原因,他说:看到你们每人拉一个箱子来,没几年就买了车,过几年又买了房,我必须要向你们中国学生取经。他哪里知道,早期中国留学生靠的是精打细算、吃苦耐劳的精神。一般博士生每月生活费1000元,当地学生大都不够花,还要贷款。一位台湾学生准备办一个讲座,教给大家如何不用借钱。开讲前,他和一位大陆学生交谈了一会儿,大惊失色,临阵逃脱了。原来中国大陆博士生一家三口,养部车,每月还能存上200元。

  随着一届届学生的毕业,很多人学成回国,更多的人选择留了下来。留下来的人流向了北美甚至世界各地的职场。他们很多在科研学术机构,以及高科技公司工作。也有一些人,转向商界,打造自己的公司。还有一些人,放低了身价,从街头小卖店做起,逐步做大,有人甚至作到了商界首领。当然,也有不少人,回国开办了高科技公司,干得风生水起。改革开放以来的这批出国人员,现在已经遍布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层次。

  无论到了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这些人都是中华文化坚定的传承者。一旦事业安定,第一件事就是抓紧对子女的中文教育。再忙再累,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中断,这似乎成为所有华侨家庭的共识。中国老一代的留学生,从被陪读,变成为下一代小学生的漫长的陪读。于是,各种以大陆留学生家庭为主体的,进行普通话、简体字教育的中文学校应运而生。凡是有华侨家庭聚集的地方,就一定会出现这样的学校。

  在渥太华地区,第一个以大陆留学家庭子女为主体的欣华中文学校,成立于1996年。借助安大略省外国语言教学项目,以及中国驻加大使馆的倾力帮助,在全体老师和家长的努力下,欣华现在已经成为具有三个分校、强大海外教学师资队伍的中文学校,被国务院侨办选定为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20多年来,欣华的子弟已经桃李满天下,很多学生成为各自业界的精英。从小抓起的汉语教育,使他们受益非浅。面对日益强盛的祖籍国,他们由衷地感到自信和自豪。他们必将在中加两国的国际往来中,发挥日益重要的桥梁作用。

欣华中文学校春节联欢会少儿节目,2014年(常寿德 供图)

欣华中文学校春节联欢会少儿节目,2014年。(常寿德 供图)

  渥太华地区,是加拿大的首都和北方硅谷。这里政府的各级机构和高科技企业中,活跃着大批当年的中国留学生。除了他们出色的业务水平,这些人多方面的才艺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射光芒。1995年,渥太华最早的以大陆留学生为主体的社区组织山东同乡会成立。自此开始,各种同乡会和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不久,这众多的组织又成立了渥太华华人社团联合会。中国传统的春节贺岁,一开始由山东同乡会在社区的小礼堂举办。后来贺岁活动发展到多团体联合举办、在专业剧院演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开始举办多伦多、蒙特利尔、渥太华三市的跨地区华人文艺演出。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由本地华侨协助,国内明星组团的高水平演出开始频频展现,目不暇接。2010 年,加中艺术协会协调加拿大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一场由大剧院交响乐团伴奏、中国二胡明星姜克美主演的大型交响乐《夜深沉》,轰动渥京,盛况空前。 今日的渥太华,活跃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有“华星艺术团”、“加中文化艺术协会”、“加中文化发展协会”、 “东方舞蹈团”、“北国舞蹈团”、“欣华舞蹈团”、“舞林大会”,以及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合唱团、舞蹈团、腰鼓队、戏曲团、诗社、摄影群,还有龙舟队、沙滩排球队、滑雪 / 漂流俱乐部、太极拳队等一众体坛组织。另外,以大陆读者为主体的华文媒体也由1993年创立的《中华导报》,发展到《健康时报》,《加华侨报》,《渥京周末》等五、六份本地纸媒,更有包容万象的网站CFC (Come From China)。今日渥太华地区的华人文化体育生活琳琅满目,万紫千红,成为加拿大多元文化大花园中一簇耀眼的花环。

  四十年来,海外生根的华侨家庭,迅速地开枝蔓叶。华人参加的社会活动,渐渐由最早的一代人——单纯留学生,变成两代人——有了孩子跟随。随后,孩子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又变成了三代人。近几年中国国内老人退休移民团聚,使得一个典型的华人家庭,变成了四世同堂。“侨”这四十年,四代大团圆。

渥太华山东同乡会和东北同乡会一起郊游,1996年(常寿德 供图)

渥太华山东同乡会和东北同乡会一起郊游,1996年。(常寿德 供图)

  日月荏苒,改革开放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来,中国人走向了世界,走向了繁荣,走向了成功。这一批批来自大陆的开拓者,改变了自己,也改变着世界。华侨的形象,由过去的“三刀”(裁缝的剪刀、理发的剃刀、厨师的菜刀),变成了现在的“三高”(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新生代中国华侨健康明朗的形象已经被主流社会刷新认可。当前票房热爆的电影《亚洲富豪》,就是华侨新形象的明显佐证。

  当然,海外华侨的心也紧紧连系着祖国的脉搏。他们永远铭记生育抚养过自己的那块土地。他们会尽一切可能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中国遭遇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洪涝的困难时刻,华侨会自发组织起来,到各社区呼吁捐款赈灾。更有学医的华裔青年,在第一时间自费奔赴灾区。

  文献记录最早的中国人出现在加拿大是1788年。经过近两百年的时间,到 1971年,人口才达到加拿大总人口的0.6%。然而,从改革开放以来,到2016年,不到40年的时间,华裔人口就达到了加拿大总人口的5.1%,人口增加了将近10倍。这四十年的时间,加拿大的华侨华人无论从素质上还是从数量上,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高科技公司,政府机构,商界,甚至政界,华侨华人的身影无所不在。

  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国门开启,就没有成千上万学子的出国大潮,就没有海外华侨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

  瞧这四十年,就是华侨艰苦奋斗,地覆天翻的四十年。“侨”这四十年,就是学侨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四十年。笔者作为当年出国大潮中的一员,亲历了这步步的艰辛和种种的变化。笔者做完了博士、博士后,又在几家高科技公司做过研发,现在是加拿大国家科学院研究员,曾经担任过中国学生联谊会主席,山东同乡会首任会长,欣华中文学校副校长,加中艺术协会理事。这一串步履,反映出海外学侨的生涯轨迹。追抚这个轨迹,既感慨,又感恩。感慨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基因赋予华侨的才干和勇气,更衷心地感谢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衷心感谢中国大使馆在各个时期对华侨华人付出的爱心和帮助。

  最后祝愿中加两国繁荣昌盛,中加友谊万古长青!

  结尾填词一首。

  【鹧鸪天】 搭建虹桥东跨西

  开放国门巨浪驱

  万千学子弄潮疾

  冲天敢比鹏前翅

  入海能追鲲尾鳍

  搏进取,慰别离

  炎黄有血壮心脾

  化身云朵七重彩

  搭建虹桥东跨西

  【作者常寿德,现居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在加拿大国家科学院任职研究员。】

【责任编辑:胡文卉】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