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侨”这四十年:浓浓侨胞情 美美侨农人

2018年09月25日 16:09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广大海外侨胞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华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是中国面向全球、扩大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华侨华人功不可没。

  “‘侨’这四十年”主题征文活动启动后,海内外投稿纷至沓来。即日起,一篇篇佳作将陆续刊出,展现华侨华人与中国同行的四十年。

——编者按

浓浓侨胞情 美美侨农人

罗宇杰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在广东、福建等地建立了84个华侨农场,安置归侨24万人。位于广州南沙的珠江华侨农场曾安置归侨4843人,这些人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向外迁移,但大部分仍生活在这片热忱的土地上……现在的广州南沙,天蓝水清,树绿城美,朝气蓬勃,从一个地道的农业县蜕变为一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城。然而这都离不开那些不追求鲜花、荣誉和掌声的华侨务农人。

  家乡,家园,浓浓侨胞情

  华侨无论在海外还是回到内地,对不同国度、民族、制度等陌生环境和突发情况,必须具有宽广襟怀、健全心态应对各种变化,才能在当地立足和发展,由此形成华侨文化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缘于海水有溶解万物的自然属性,且不停地流动、交换。在内地侨乡,深受这种文化精神影响,侨乡文化多元共存,和而不同,各行其道,各得其所,相互包容。广州珠江华侨农场是广东众多华侨农场之一,是一个有着特殊的历史缘由和多元文化构成的社区。在这里,曾生活着来自不同国家的归侨,在归国后近五十年与当地人的生活互动过程中,归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归属感。笔者父亲是归国华侨,与其一起归国的华侨中,有的留在城市作干部,有的在工厂当工人,当然,最辛苦的就是回国后在华侨农场务农的华侨了。

  小时候,参加父亲华侨聚会时,第一次听说在广州市南沙区有中国第一个华侨农场——珠江农场。归国之初,归侨对于自身的认同是复杂的,也是模糊的。带有许多的困惑,也不知自己是谁,该归属哪里。但随着这些年来在广州的生活,归侨漂泊的心渐渐安定下来,与当地人融合在一起。对于年轻一代的归侨而言,因对历史记忆相对模糊,他们对家乡家园的认同带有更多现实的因素。

  有人曾说:“其实我们归侨对于家乡的概念并不是很强烈,不过现在农场比原来刚来时好很多了,而且我来农场生活了大半辈子了,肯定还是觉得农场是自己的家乡。”

  品德、品格,美美侨农人

  华侨远涉鲸波,超越大海,到异地谋生,面临许多困难,为此,培养起他们敢于面对大海,挑战大海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为此需要的智慧、胆识、毅力和意志,故冒险性与华侨文化与生俱来,赋予岭南文化同样的文化特征。热爱劳动则受人尊重,好逸恶劳则为人不齿。不难理解,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离开劳动,人就失去方向。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农村建设的归国华侨十分值得我们尊敬。

  劳动者拥有崇高的品德,劳动人拥有优良的品质。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由劳动解脱。劳动者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奉献,一笔笔书写对这的挚爱和忠诚。脏累的劳动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艰苦的岗位能锻炼人的意志。无数的劳动者靠对事业的执著和爱,默默无闻地发挥着光和热。

  劳动人拥有坚韧的品格。作为劳动人,不要遇到困难就放弃,要想办法克服,这才能体现劳动人拥有的坚韧的品格。归侨农民艰苦创业,不仅把荒地开辟出来,还将各处的海角筑成从围,大力兴修水圳,制造水车,灌溉农田,如用木做成既耐用又能深耕的犁,片动效准较高的双耙、沙耙和除草车,脱粒较快的石辘,去尘较净的风柜,既省人力又成糠较快的水碾和水磨等各种农具。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开拓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积极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交流,一些侨胞还回到故乡,兴办各种公益事业,造福桑梓,推动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

  海外侨胞不仅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住在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在沟通中国梦和世界梦的过程中努力发挥使者作用,是连结中国梦与世界梦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全国各地重点侨乡努力打造侨乡侨文化品牌,如广东中山通过做活“文化恳亲”平台、做新“文化留根”项目、做亮“文化侨乡”节日,用心打造乡情文化品牌。

  所有的花朵都会感谢绿叶的衬托,所有的果实都会感谢土地的孕育。人活一世,总有一些日子值得留念;总有一些地方难以忘怀。在广州珠江华侨农场,展示中国先进文化和民族风情,凝聚侨心、汇聚侨力、展示侨情、维系侨界的“中华情港”,是国际友人来华研习中国文化、感悟中华文明、观摩中国习俗、全面认识华人社会的新平台。

  【作者罗宇杰,现居广东省广州市。】

【责任编辑:谢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