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侨”这四十年:“集体家书”散发的侨爱光芒

2018年09月26日 14:28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广大海外侨胞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华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是中国面向全球、扩大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华侨华人功不可没。

  “‘侨’这四十年”主题征文活动启动后,海内外投稿纷至沓来。即日起,一篇篇佳作将陆续刊出,展现华侨华人与中国同行的四十年。

——编者按

“集体家书”散发的侨爱光芒

——从《中山侨刊》看华侨对改革开放事业的独特贡献

温国科

  对于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而言,来自祖籍国、家乡的消息或问候,往往是最能打动心灵和慰藉乡愁的。虽然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网络、微信等极大地缩短了世界的沟通距离,但那也不过是最近十多年的事。在此之前,旅外侨胞与家乡的联络长期都是以笔墨纸质为主,用“家书值千金”来形容是一点也不为过。

《中山侨刊》
《中山侨刊》

  在广东,至今还流行一种正式的面向华侨的纸媒——侨刊,它扎根侨乡,以刊为媒,发行海外,服务侨胞,登载各种乡土消息,说明侨乡发展情况,在旅外侨胞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称赞为“集体家书”。据史料证实,广东的侨刊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908年8月创办的《香山旬报》,至今全省仍有近150份侨刊出版,发行到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海外的华侨华人将“集体家书”视为“精神食粮”,坦言亲手拆信封、翻阅侨刊是种享受,仿佛收到了家乡的问候。在悉尼华埠有“铁人”之称的余金晃先生就是典型代表,他一直把收到的侨刊装订挂在自营的“皇冠”酒楼供人传阅,传看多了有破损便小心粘贴好,还以珍藏了《中山侨刊》创刊号到今一整套侨刊而自豪。

  在广东省中山市档案馆,有一份特殊的藏品:一张长22cm,宽11.3cm的宣纸,上书“中山侨刊 宋庆龄”7个字,用笔深厚,墨色凝重。那是1981年3月,孙中山先生夫人、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宋庆龄,应中山县侨务办公室致信邀请,在病榻中为筹办的《中山侨刊》写下的题名真迹。当时,3月6日发出邀请信,18日就收到回复(第7期《中山侨刊》有载)。为何如此神速?宋庆龄的好友、波兰籍作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在著作《中国现代化的先驱》里写道:“1981年3月,在她(宋庆龄)逝世的前两个月,孙中山故乡中山县一个小刊物的编辑来信,请宋庆龄为他们题写刊名。这是本以广泛散居在外地和侨居国外的同乡为读者的杂志……她几乎是在收到来信的当时,就题写了刊名,不是1份,而是4份,供他们选择使用,真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使他们深受感动。”

  这题名可谓饱含侨爱之情,一来宋庆龄曾是华侨,有过赴美留学8年的经历;二是孙中山说过“华侨是革命之母”,《中山侨刊》的读者以华侨为主,宋庆龄格外重视。宋庆龄是爱国统一战线的坚强实践者,对华侨怀有感恩之心。1937年——1941年,宋庆龄奔波于粤港两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指导华侨团体抗战。1938年9月15日,宋庆龄在广州举办的华侨抗日动员总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演讲,强调要“使潜在着的华侨伟大力量,能充分发挥,成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有效地争取了海外华侨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因此,写下的一纸书法,融合了思念、感激、期许与鼓励,成就了一段美谈,也让《中山侨刊》成为改革开放后,全国首个也是唯一得到国家领导人题写刊名的侨刊。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宋庆龄在1981年5月29日与世长辞,没能看到6月18日出版的《中山侨刊》创刊号。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广东作为全国发行侨刊最多的省份,近150份侨刊虽然出自不同城乡,名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的职责与作用是高度一致的,即宣传家乡、联系侨胞、沟通信息、为侨服务、传承文化。侨刊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壮大,特别是在1978年以后,为了消除信息闭塞带来的弊端,更好地向世界宣传中国,国家加快为侨刊配上统一刊号,赋予侨刊面向海外宣传改革开放消息,维系侨胞与祖籍国联系的功能,使得全省各地的侨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山地区也是从那时开始,逐渐形成由村、镇、市级侨务部门分别主办8份侨刊的对外宣传格局,它们以复刊、合刊、创刊的形式出现在海外侨胞眼前。对于华侨(包括港澳台乡亲)或投资办厂,或捐助公益,或支持教育,或兴办慈善,在各领域发挥的积极作用,侨刊客观地见证记录、传播说明,继而召唤更多侨胞持续支持改革开放事业。

  侨刊像是一张复印纸,详尽记载下广大侨胞用心用力支持改革开放事业的独特贡献;又像一面镜子,能够从容展现华侨心系家国、情牵故土的赤子情怀;因为侨刊的存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光没能湮没华侨心系家国的伟大侨爱之光。

  我们不妨借助《中山侨刊》一窥全豹。

  从《中山侨刊》创办,看华侨率先成为改革开放意识形态的启蒙者。

  改革开放概念提出后,怎样做,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广大华侨旅居海外,拥有资金、技术、理念、经验等资源优势,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抱有热切的期盼,当他们突破外界种种不友好、歪解中国发展事实的宣传封锁线时,直观认识到改革开放迫切需要解放人的思想,争取华侨支持必须保证信息的开放,增强向世界客观说明中国的宣传能力。

  1979年,中山侨务部门想方设法联系华侨、港澳乡亲回乡参观,消除各种疑虑。华侨带来的新风,首先是思想意识上的启发。当时,人称“香港海产大王”的蔡继有回乡后,深感信息闭塞不利于旅外华侨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建议:家乡政府应该尽快开放宣传,对外传递客观讯息。许多深有同感的华侨也陆续发出了类似的声音,经过详细论证,县侨务办公室认为最适宜的形式就是创办一本侨刊,为有志于参与中山改革开放事业的华侨乡亲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政策服务。

  《中山侨刊》创刊之初遇到三大问题:缺钱、缺人、缺技术。纠结之时,又是华侨给予极大的精神鼓励,“关键是要尽快让华侨知道中国、家乡的改革开放需要。不够钱,我们可以捐,外面那么多华侨;印刷技术,我们来想办法解决,大不了到香港印。”如此一来,办刊思路愈发拓展,至《中山侨刊》创刊号出版时,鲜有的出现了彩色封面、彩照插图的元素,部分重要文章还安排中英对译,例如《孙中山先生故居》《风景秀丽的侨乡——中山》《烟墩山趣闻》,带有非常强烈的对外宣传色彩。此外还在香港设立了香港代理发行处,并委托香港的香山会所、元成行、丰年广告公司为广告代理处,承印者也是香港的庆年柯式印刷公司,这些举措在当时堪称“胆大”,极具创新性。

  创办初期,《中山侨刊》借鉴运用香港先进的编印技术、设计思路、宣传理念,保障了刊物质量,也促成商业文化的交流,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推动中山市印刷厂在1986年前后,投资近300万美元,从香港、日本、西德等地引进制版机、五色铜板机等十多台先进的印刷设备,让中山的印刷业快速走向现代化,生产面貌焕然一新。

【责任编辑:谢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