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法媒刊文纪念一战华工:中国人贡献多年后获认可

资料图:中法英三方和旅法华侨华人4月8日在位于法国西北部的诺莱特华工墓园共同举行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100周年暨缅怀一战中国劳工仪式。图为仪式上的苏格兰风笛演奏。 中新社记者 龙剑武 摄
中国侨网11月10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他们挖掘战壕、清理战场、回收牺牲战士的尸体……”这就是一战华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派遣了14万名劳工来到欧洲,为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如今在一战胜利100年(1918年11月11日-2018年11月11日)之际,多家法国媒体刊发文章,纪念这些为战争胜利默默付出的中国劳工。
14万中国劳工,虽然“他们不是战士”
法国《世界报》以《在欧洲,14万中国劳工为战争付出努力》为题发表文章。文章表示:“他们不是战士,但却在欧洲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些甚至一直到1922年才离开。”
一战华工的这段历史如今为更多人所知,特别是得益于《一战华工在法国》这本书的问世。14万中国劳工于1917年期间来到法国,帮助以英法等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作战。中国当时决定以这种形式参与一战。这些劳工绝大多数被英国当局安排在战争前线进行土方工程。据估计,有约4万人受法国当局支配,其中大部分被安排在工厂劳动。
“中国工人灵活、细致,有智慧又有耐心……”法国政府关于外国劳工的管理文件中如此称赞道。
“他们的工作艰苦且危险”
法国新闻广播电台(Franceinfo)介绍,在法国滨海塞纳省(Seine-Maritime)Arques-la-Bataille市的一个公墓中埋葬着72名中国人,这些中国人是于1916年从美国来到法国,以补充这里缺乏的劳动力。他们在弹药厂、诺曼底的造船厂,甚至是前往战场上工作。
“他们挖战壕、清理战场、回收牺牲战士的尸体……他们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0小时……通常是在战线后方,这些工作十分艰苦且危险。逐渐地,他们也不得不参与到战争中去……人们(当地人)向他们扔石头,叫他们Chintok,中国人也会因此反抗,并发生一些争斗。”《一战华工在法国》这本书的编著者马骊介绍道。马骊为华裔历史学家,任教于法国滨海大学(Universitédu Littoral C?te d'Opale)。
报道称,这些中国劳工都是自愿前来,并因为他们的效率和温顺而受到称赞,人们(当局)承诺向他们支付高额薪水。他们之中有些人住在营地,如卡尔多瓦斯省(Calvados)的科隆贝莱(Colombelles)、滨海塞纳省的布雷勒河畔布朗日(Blangy sur Bresle)、芒什省(Manche)的瑟堡(Cherbourg),或是迪耶普(Dieppe)及卡昂(Caen)。
“我们曾经长期与世隔绝”
“在高中,我们都学习了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历史。”在《十字报》的一篇题为《一战:关于被遗忘的在法华工的记忆》的报道中,年轻在法华人初燕(音译,Chuyan)如此表示,她出生于上海,已在法国生活多年。
“我们的国家对外国文化充满好奇,因为我们曾长期与世隔绝。”初燕补充道:“因为从19世纪起,开始有欧洲人在中国定居。”
报道称,在战争结束后,约1500名至2000名中国人留在了法国,并聚集在里昂火车站附近。有些与法国人结了婚。
中国劳工对一战的贡献在多年后得到了认可。1988年,法国政府批准在里昂火车站附近广场镶立华工纪念铜牌;1998年,法国政府又在巴黎华人聚集的13区竖立一块石碑……在法国,16块由英国人建造的中国人墓地中,最大的一块位于滨海努瓦耶勒市(Noyelles-sur-Mer),841名中国人安眠于此。(夏莹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