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巴基斯坦华人医生喇杰廉: 为了中巴人民心心相印的友情

2019年03月25日 08: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图为喇杰廉(左)在“中国针灸中心”接待当地患者。   (照片由喇杰廉本人提供)
     图为喇杰廉(左)在“中国针灸中心”接待当地患者。  (照片由喇杰廉本人提供)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走进繁华的F10市场,随便找人打听一家“中国医生的诊所”,许多当地民众很快就能指出准确位置。那是他们平常寻医问药的首选之一,那名“中国医生”更是不少人的老朋友。

  这家名为“中国针灸中心”的医疗中心在伊斯兰堡已经开了28 年,从未间断,甚至连地址和门面都没太大变化。医疗中心的主人名叫喇杰廉,祖籍甘肃。和本报记者聊起在巴基斯坦行医多年的经历,喇大夫有说不完的故事。一口浓郁地道的西北乡音,娓娓道来他在异乡的质朴坚守。

  一份28年不变的坚持

  “每天上午9时到下午2时,再从下午4时到晚上9时,一共10个小时,周末不休。”这是喇杰廉日常的坐诊时间。这个工作习惯,他坚持了28年。

  针灸,拔火罐,治疗感冒发烧,解决疑难杂症,进行岗前体检……平时,喇杰廉和同事们很少得闲。高峰时期,他们常常一天要接诊上百名患者;非高峰时期,每天也有几十人。粗略算算,20多年来,在喇杰廉的医疗中心接受治疗的病人超过20万人次。

  “在伊斯兰堡,中医有市场、有需求。除了华侨华人,许多当地民众,甚至其他国家驻巴人员,都奔着中医而来。”喇杰廉说,正是这个原因,让他在1991年来到巴基斯坦后,再未离开。

  乍到之时,因为语言不通、文化相异,喇杰廉也曾碰到不少困难。

  在巴基斯坦,老百姓大多使用乌尔都语。“但最初,我只会英语,也没条件聘请翻译。每次当地患者来看病,沟通都成问题。”这让喇杰廉颇为头疼。

  幸运的是,附近的邻居们都很友善。一些店主擅长英语,见此情形,主动前来充当翻译。闲暇时间,他们还教喇杰廉学习乌尔都语,帮他克服语言难关。有了这些“热心肠”,喇杰廉留在巴基斯坦长期工作的动力更足了。

  说起如何推广中医,喇杰廉一直坚信,口碑是最好的广告。平常,为了让患者更好地了解、接纳中医药,他会耐心讲解中药的成分、用途,也会在进药时细致检查药物成分,照顾当地患者的特殊需要。

  “患者来我们这儿接受治疗,觉得效果好,下次就带来他的家人朋友。”渐渐地,“喇大夫”的名声越来越响,也越传越远,其他城市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

  患者多了,医疗中心规模扩大了,最初的门面有些不够用。喇杰廉考虑过“搬家”。最终,他决定,在F10市场附近开一间更大的门面,但同时保留原有的这间医疗中心。

  “有些外地的患者一两年才来一次,搬了地方,他们可能就找不到了。我得让这些‘老朋友’们就诊更方便。”喇杰廉说。20多年了,他和许多人早已不仅仅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更是情谊深厚的朋友。

  无数“说走就走”的远行

  这几年,喇杰廉跑了很多伊斯兰堡以外的偏远地区,行程万里。水电站、水泥厂、火力发电站……细数一下不难发现,他去的这些地方,都是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项目。

  “我们是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说到这,喇杰廉非常骄傲。

  自中巴经济走廊开建以来,为了打通这条经济大动脉,不少中资企业来到巴基斯坦,许多中国工人成为建设这条走廊的重要力量。然而,一些工程项目地处偏僻,医疗条件较差。部分中国工人水土不服,容易感染疟疾、登革热等当地常见的传染病,又因语言不通,就医很不方便。

  于是,守护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者们的健康,成为喇杰廉的一项新工作,“说走就走”的远途出诊也随之成为他工作的一种常态。

  有一次,一家正在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建设水电站的中企联系喇杰廉,说工地上四五十名工人突然出现了拉肚子的症状,但不便集体去伊斯兰堡看病。听闻消息,喇杰廉立即备好药物和检查器械,赶赴工地。

  “路况不好,我坐了8个多小时的车才到那里。”喇杰廉至今还记得,刚到工地,眼前所见就给他极大触动:工地位于山上,周边人烟稀少,天气阴晴不定,手机信号时有时无。工人们住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穿着雨鞋在隧道里工作。见到远道而来的医生,大家高兴极了,挨个就诊领药,还都想和喇杰廉多聊几句,因为平时太难见到外人。

  工人们在艰苦环境中的敬业与乐观深深打动了喇杰廉。而这样的故事,他经历了很多。

  走的远了,见的多了,喇杰廉想要沿着中巴经济走廊行医问诊的心更坚定了。如今,他的医疗中心和不少中资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他和同事经常奔赴各个工程现场,为员工做体检、打疫苗,也常在伊斯兰堡收治突发疾病的中巴工人。

  细心的喇杰廉还为许多工地专门准备了急救箱,里面放着治疗常见疾病的各种药品,包装盒上印的虽是英语或乌尔都语,却都贴上了一张中文标签,清晰地注明药品名称和服用指南。“我还写上了联系电话,工人们如果有什么问题或是碰到紧急情况,可以随时和我们联系。我们也能通过电话,帮工人们和当地医生沟通病情。”

  为中巴工人服务,为“一带一路”建设做自己的贡献,喇杰廉乐此不疲。

  更多扎根他乡的理由

  在喇杰廉的医疗中心隔壁,有一家当地人开的裁缝铺。前几天,一次闲聊,年轻的裁缝向喇杰廉感慨:“中巴经济走廊给我的国家带来了许多好处,我每天都在期待这条走廊也能让我受益。”

  喇杰廉听后笑道:“其实你已经享受到好处了。你看,过去,即便是在首都伊斯兰堡,也时常停电,你们不得不因此停工,还得忍受酷热。现在,水电站、火电站陆续建起来了,这种情况是不是明显改善了?”裁缝一想:“确实如此,我们真得感谢中巴经济走廊,感谢中国!”

  在巴生活20多年,喇杰廉亲眼见证了中巴合作结出越来越多的硕果,也与当地老百姓的心越贴越近。

  这些年,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繁花盛开”,“中国热”持续风靡巴基斯坦。喇杰廉发现,来医疗中心做出国体检的当地学生和商人明显增多了。越来越多巴基斯坦民众对中国充满向往,想去留学深造或经商发展。

  “中巴合作给巴基斯坦的就业、教育、民生等领域带来了许多变化。”喇杰廉也跃跃欲试,想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牵线搭桥,为推动中巴医疗合作贡献力量。

  2016年底,在他的力促之下,甘肃省卫计委组织“中医药合作交流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与巴卫生部秘书长等官员举行座谈,商讨在巴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以及开展中医教育、中医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可能。

  “我的故乡甘肃在中医药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巴基斯坦相关部门的官员则对引进、发展中医兴趣浓厚。未来,我们合作的空间很大。”喇杰廉很愿为此探路,为此助力。

  就在那次访问期间,喇杰廉的医疗中心与甘肃省中医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并挂牌成立“巴基斯坦岐黄中医中心”。此后,喇杰廉一直与甘肃省中医院的同行保持密切联系。每当碰上疑难病例,他都会和中医院的专家探讨交流。“今年,我打算邀请一些专家来巴基斯坦开展中医义诊和相关讲座。未来,也许还能将一些在当地无法医治的患者介绍到甘肃就诊。我相信,这对巴基斯坦的患者是一个好消息。”

  说到未来,喇杰廉丝毫没有离开巴基斯坦的打算。“早几年,我曾一度担心这里的安全形势,想和家人移居其他国家,但离开没多久,就发现,我放不下这里的患者,放不下这些可爱的朋友。”而今,望着自己用心经营的医疗中心,喇杰廉有了更多留下来的理由——为了如火如荼的“一带一路”建设,为了中巴人民心心相印的友情。

【责任编辑:韩辉】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