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泰国华商陈德启远赴宁夏 买下10万亩荒地耕耘12载

2019年04月04日 09: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标题 泰国华商陈德启远赴宁夏,买下10万亩荒地耕耘12载——

  塞外戈壁“长”出葡萄美酒(商界传奇)

  本报记者 严瑜

  如果拥有10多亿,你会拿来做什么?

  投资,买豪宅,周游世界……选择很多。恐怕很少有人会像陈德启那样,从泰国跑到宁夏,买下10万亩寸草不生的戈壁滩,白天面朝荒滩背朝天,晚上“蜗居”简易平板房,只为种出一片葡萄园。

  “我还想在这里再干20年!”贺兰山东麓,年过花甲的陈德启品了一口自家葡萄酿制的红酒,笑声爽朗,不见一丝倦意。在他用心打造多年的酒庄外,一望无垠的葡萄田,新苗即将破土。这是陈德启在戈壁滩上度过的第12个春天。

  老板变成“老农”

  初见陈德启,他一身黑衣布鞋,肤色黝黑,站在翻整一新的葡萄田边,详细介绍着何时埋土、怎样浇灌,俨然一名耕种多年、经验丰富的老农。

  在他身后,贺兰山蜿蜒起伏,连绵不绝。四周,目之所及,尽是葡萄田。“远处那片戈壁滩,马上也要开垦了。”陈德启伸手指道,一口浓郁的闽南乡音,让人有些吃惊。

  生长于福建,创业在泰国,为何来到西北内陆人烟罕至的戈壁滩,还种起了葡萄?面对疑问,陈德启憨然一笑。过去12年,这个问题,太多人问过他。

  2007年,趁着闽宁协作的东风,陈德启作为闽商代表到宁夏考察。当时,他在泰国已经事业有成,在江苏的食品企业也做得风生水起。到宁夏,他最初打算涉足房地产行业,却没想到,银川郊区望不到头的戈壁滩留住了他的脚步。

  “我发现,这里土地富含矿物质、通透性好,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各种种植酿酒葡萄的指标都优于法国波尔多地区。”陈德启还记得,自己捧起一把土,闻了闻,之后没多久便决定,花2亿元,买下10万亩戈壁滩,种葡萄,建酒庄。

  听说这个消息,许多朋友起初都不理解,也不看好。“有那么多钱,做什么不好,竟然用来买戈壁滩。”但陈德启拿定了主意,“只要好好开发,戈壁滩就能变成金沙滩”。

  买地容易开荒难。要在戈壁滩上种葡萄,陈德启也是生平第一遭,完全零经验。怎么办?“必须靠我自己干!”

  卷起裤脚,戴上草帽,陈德启一头扎进田间地头,从零开始,学培苗技术,引进滴灌系统,带着员工们一起平地推地、防风固沙,琢磨如何在戈壁滩上打井找水源、如何拉起线路通上电。

  葡萄园边的一块平地上,搭着几排白色的简易板房。过去10多年,其中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一直是陈德启的卧室。“我必须守在这里,才能随时教员工们怎么做。”陈德启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而今,经过一次次改进,葡萄成活率达到90%,5万余亩戈壁滩已硕果累累,剩下的土地也动工在即。

  “每年四五月,这里都是一片绿油油的,美着呢!”望着自己亲手建起的万亩葡萄产业园,想到即将迎来的丰收景象,陈德启脸上满是欣慰。

  不怕“赔本买卖”

  走在葡萄园内,不时可见一群群工人,或在田边修整土地,或在正待开发的戈壁滩上捡拾碎子,说说笑笑,虽然忙碌,却很快乐。

  “他们都是附近闽宁镇的村民,现在是我们葡萄园的员工。”陈德启说。这些村民以前大多住在宁夏固原的偏僻地区,那里荒凉干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过去20多年间,随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实施,大批贫困地区的村民陆续搬到闽宁镇生活,不少人来到葡萄园工作。

  陈德启粗略计算,这些年,当地近3000名老百姓在葡萄园解决了就业问题。他们和陈德启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有了更多盼头。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等我的10万亩葡萄产业园开发完毕,建成一座多功能葡萄小镇,预计将给当地1万多人带来就业机会。”陈德启说。

  不仅如此,一些农户受到启发,也开始尝试种植酿酒葡萄,钻研酿酒技术,走上了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快车道。现在,贺兰山东麓的葡萄产区已成为许多人眼中的“东方波尔多”,闽宁镇的酿酒葡萄产业也渐具规模。

  “一个企业家,不仅要投资赚钱,也要为当地老百姓造福。”这句话,陈德启常挂在嘴边,更放在心上。这些年,除了帮当地老百姓热心“找工作”,他还斥巨资,为戈壁滩“描绘”绿水青山。

  垦荒初期,陈德启便决定,花费数亿元,在葡萄园内种下500万株白杨树。“不种葡萄,先造林,当初也有许多人嘲笑我傻。”但陈德启不以为意。经商多年,他自然知道这是一个“赔本买卖”。“买一株树苗20多元,500多万株,花费之多可想而知。何况还要等它们长大、长高。”

  但陈德启看得长远。他深知,葡萄园地处风口,风沙极大,要想种出葡萄,必须先造林。更何况,若能把光秃秃的戈壁滩变成绿洲,受益的不仅是这座葡萄园。

  如今,走在田块之间的水泥路上,两侧的白杨枝繁叶茂,高大挺拔,沿着道路一字排开,望不到头。它们是保护万亩葡萄生长的“安全罩”,更成为贺兰山下遮风挡沙的一道绿色屏障。

  打造“紫色名片”

  葡萄园的深处有一座巨大的酒庄。

  “这个发酵罐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正在申请专利。”走进其中的酿造车间,陈德启指着一个底部类似圆锥形的发酵罐,讲起其中奥妙。“相比国外常用的圆筒形发酵罐,我们设计的款式清除葡萄皮渣更方便,还能在发酵之前去除葡萄籽,减轻酒的苦味……”

  12年间,一心扑在葡萄园的陈德启,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半个葡萄种植和酿制专家,也让戈壁滩披上了美丽的绿衣,酿出了美酒。

  2011年,酒庄的第一批葡萄酒酿制而成。陈德启给酒起名“贺兰神”,他希望人们一听便能想到贺兰山下的这片葡萄园,也希望有一天“贺兰神”能成为宁夏乃至中国的一张“紫色名片”。

  其实,早从12年前起,一个梦想就在陈德启心中扎下根——创立一个在世界上叫得响的中国红酒品牌。“这里自然环境独特,生长出来的酿酒葡萄皮厚、糖分足、单宁饱满,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优势。”为此,他从国外精心挑选嫁接苗,高薪聘请法国酿酒专家前来指导,而且始终没有放弃对种植和酿制技术的钻研、改良。

  事实证明,陈德启眼光独到,没有看错,他的努力正收获回报。

  这几年,相比从前,陈德启在葡萄园的时间少了一些。他开始忙着带自家酒庄酿制的葡萄酒,征战各大国际葡萄酒大赛。而酒庄进门墙上整齐排列的几十张获奖证书,便是他最得意的“战果”。

  “这是我们在第23届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上斩获的一金二银,这是我们获得意大利国际葡萄酒大师五星级葡萄酒称号……”边看边回忆,陈德启感慨万千。

  如今,陈德启开始谋划一张更大的蓝图:不仅要在10万亩戈壁滩上种满葡萄树,还要在这里建起一座世界红酒博物馆,将各国知名酒庄聚集到产业园内,让更多人来到宁夏,品尝中国酿造的葡萄酒。

  “过两天,我就要去法国招商了。”陈德启朗声笑道。对于认定的事,他从来都是这样雷厉风行,充满信心和干劲。

【责任编辑:于淇】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