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张修隆:最后的琼籍南侨机工

2019年08月15日 11:23   来源:南国都市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张修隆:最后的琼籍南侨机工

  他的激情,是滇缅公路炸开的炮火 他的青春,是无数国人铭记的峥嵘岁月 他和他们,是不能忘却的丰碑

  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文 刘孙谋/图

  几天之前,张修隆度过了自己101岁的生日。在80年前的烽火岁月里,张修隆和一群年轻人放下南洋的生计,告别家人,不顾山高路远,毅然回国,加入抗战。

  历时三年,3200多位南侨机工穿越滇缅公路的生死线,在敌人的飞机炮火下,保障抗战物资的输送。1000多名南侨机工牺牲在这条路上,在怒江边迎来生命的谢幕。80年后,生还的2000多名南侨机工,只剩下3人在世。

  张修隆是唯一在世的琼籍南侨机工。他的激情,是滇缅公路炸开的炮火,他的青春,是无数国人铭记的峥嵘岁月。他和他们,是不能忘却的丰碑。

  长于南洋畔 慷慨赴国难

  1939年8月,新加坡马六甲。当离别的汽笛吹响,岸上的亲人依依不舍,船上的年轻人靠着船舷挥手,船身都被压得倾斜。张修隆独自望着远方,他没有亲人送行,瞒着所有人,他要去往生养他的故土。

  1918年,张修隆出生于文昌抱罗镇里隆村,家中农田稀少,生活困苦,小学还未毕业,他就跟随舅舅下南洋讨生活。凭着勤劳肯干,到了1937年,张修隆和舅舅已经有了稳定的事业,梦想着开办咖啡种植园,实现淘金梦。

  然而,当年7月7日,卢沟桥的一声枪响,宣告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开始。远在南洋的张修隆,只能通过当地报纸了解国内局势,心急如焚,却只能望洋兴叹。1938年,日寇铁蹄西进,军队和重要机构陆续撤往西南大后方,刚刚抢通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其中包括弹药物资的输送。

  1939年初,中国大半领土和沿海沿江港口尽失,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物资通道。随着物资运送量日益增加,司机和机修人员严重紧缺。“没有子弹,如何抗击日寇?没有药品,如何救治伤员?”爱国侨领陈嘉庚发出“南侨总会第六号公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参加抗战。

  提笔不知从何起,唯有泪湿半幅纸。没有留下家书,不会开车,不会修车的张修隆,仍有一腔爱国热血。“没有告诉家人,这是我的决定,要为祖国尽力。”张修隆瞒着舅舅和家人,1939年8月17日,登上归国的轮船,作为3200多名南侨机工的一员,挥别南洋,以满腔报国志,赴生死一线天,故土重归时,不负四万万国人之期待。

  鏖战怒江水 山岭护国脉

  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物资通道,滇缅公路上空布满了敌机,轰炸不断。绵延盘绕的公路下方,是望不到底的悬崖,以及奔腾的怒江。上下皆为险境,却是南侨机工所处的战场。“我没有什么好怕的,就是来和敌人斗争的。”提起当年的侵略者,101岁的张修隆目光如炬,眼里仿佛能看到那位身着制服的年轻人。

  抵达昆明后,张修隆和其他南侨机工一起,迅速接受了汽车驾驶和维修培训。一刻不停,随即奔赴仰光,接收运往东方主战场的弹药物资。

  南侨机工陈正伟回国时,刚刚新婚三个月,爱人还怀着孩子,为了抢运物资,陈正伟在滇缅公路遭遇日军飞机空袭,连人带车翻进怒江,尸首难寻。第五批南侨机工领队蔡世隆,回国后工作辛劳,不慎染上虐疾,高烧不止,几天后病逝,年仅26岁。

  更多年轻的名字,永远留在了这条1146公里长的滇缅公路。1939年到1942年期间,共有1000多位南侨机工牺牲,几乎每公里倒下一人。

  张修隆在车队负责运送汽油,稍有火星弹片,就会葬身火海。“不仅要小心驾驶,耳朵还得灵,一听到飞机发动机的声音,就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无数次,炸弹就在张修隆的不远处爆炸,溅起的泥土数米高,“我什么都不怕,大不了一死,我不怕。”

  每次回到昆明,总能听到工友牺牲的消息。看着照片,张修隆只能把悲伤往心里藏,把更多的货物装在车上。

  对于那时的中国,滇缅公路就是大动脉,藏身山岭之中,南侨机工们保障的物资运送,就像川流不息的血液,不能被切断。

  浴血荡寇志 历史永不忘

  根据现存的资料统计,1939年至1942年之间,南侨机工共抢运了50万吨军需物资。由于部分物资资料遗失,实际运送物资的数量会更多。1940年,侵华日军研究中国军力变化的数据后发现,经过几年的战争,中国军力反而比1938年增强,其中步枪增加到150万支,轻机枪6万多挺,其他火炮2650门。

  这一切,离不开南侨机工们一次次冒着危险,从仰光出发,经过曲折险峻的滇缅公路,穿过怒江之上的惠通桥,将弹药物资送往昆明。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缅甸、泰国、老挝相继在5个月内陷落。仰光成了一座“孤岛”,张修隆和其他南侨机工们在前面运送物资,敌人的部队和飞机在后面紧追不舍。1942年5月,日军逼近怒江西岸,中国军队被迫炸毁惠通桥。南侨机工队伍被遣散。幸存的2000多名南侨机工,各谋出路,张修隆来到昆明机场担任技工,仍然决心尽一份力,与同胞一起,抗击侵略者。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新中国成立后,喜悦的张修隆回到祖国,回到家乡里隆村。

  乡亲只知游子归家,不知游子赴国难,九死一生。张修隆没有提起过南侨机工的经历,连爱人和孩子都不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2010年,一次偶然,张修隆的南侨机工身份才被披露。此时的张修隆,已经92岁,看着“赤子功勋”的牌匾,那段记忆好像上辈子的事。模糊,又依稀记得,他一辈子不会忘记;惨烈,却又峥嵘,那段岁月,国家和人民,也不会忘记。

【责任编辑:王嘉怡】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