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马来西亚华商刘汉水:人不怕穷,只怕懒

2019年10月10日 15:06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10月10日电 日前,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刊载文章,介绍了马来西亚华商刘汉水的故事。年轻时,刘汉水背井离乡,只身下南洋打拼,多年来,他吃过许多苦,但从未绝望退缩。凭借一股蛮劲,他从做农业起家,后来转战禽畜业。今天的刘汉水深受当地华社敬重,而在他身上,许多人看到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奋斗史。

  文章摘编如下:

  1929年2月18日,刘汉水生于中国揭西南新县何皮塘。因家境贫困且时局动荡,他在完成3年级课程后,就因日本南侵结束了短暂的学校生涯。

  辍学后,刘汉水与父母兄弟在家乡务农为生,收入难以糊口。16岁那年,他去了东海县协助舅舅卖鱼,后又回到家乡耕田。1947年,他的姨夫从南洋返回故乡,后在其母亲要求下,刘汉水随姨夫南下,前往马来西亚谋生。

  刚到马来西亚时,刘汉水过得十分艰难。“包袱里只带了几件衣服,什么都没有,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到了南洋打拼。”刘汉水说,“当时我穷到一条几角钱的毛巾都舍不得买,只好将短裤拆了当毛巾用。”他表示,当时的自己想起故里穷苦,一心希望能进一步改善环境。

  年轻的刘汉水胆识过人,毅然改行到毛源租下荒地,一口气种了超过7000棵香蕉树,又租了10英亩地种植水稻。由于在家乡有务农经验,他做得得心应手,香蕉和稻田都有了很好的收成。4年后,刘汉水积攒了一小笔钱,心中萌生了回乡的念头,但最终经同乡劝告后留下发展。

  1952年,24岁的刘汉水转到晋连路恒春园工作,期间结识了蔡春花,同年底二人共结连理。婚后,他到了青山水塘路从事种植业。1954年,其表兄出售椰园后,刘汉水又搬往峇哥替人看园。1年后,他用攒的钱在晋连路买下了5英亩地种胡椒,次年又向当地人租地,将种植生意越做越大。

  1963年,刘汉水购买了5英亩地,正式进军禽畜业,并创设了东发农场。据他回忆,当初投入养猪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养猪业不发达,市场上的猪肉主要靠进口。刘汉水在咨询了兽医局后,获得了兽医局的担保,对方承诺若刘汉水的养猪业发展成功,会考虑改变大量进口猪肉。

  “既然获得了兽医局担保,那还怕什么?就这么大胆地投入了养猪业。我记得第一只猪是从西连买来的,当时要价200林吉特,”刘汉水说。

  话虽如此,但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时,由于没有销售市场,加上庞大的饲料开销,刘汉水一度欠下上万林吉特债务,还常常因此失眠。后来,他改变了思路,开始自己宰猪卖,价格也比别人开得低。半年后,终于将所有债务还清了。

  1984年,刘汉水的农场规模扩大,并开始集中发展养猪业,渐渐成成为当地最大、最具规模的农场,畜养的生猪达一万余只,最高时期共畜养两万多只。农场拥有自己的饲料配制厂,还有两座设备先进的化粪池。据刘汉水说,甚至还有澳大利亚团体特地前来考察过。

  不过,禽畜业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1995年,马来西亚爆发猪瘟,数千只猪无法销售,也对农场造成了重大的打击。而2000年的立百病毒,也曾让刘汉水发愁。当时如此坚持度过近一个月,情况才有所好转。

  事业有成后,刘汉水也不忘社会及教育工作,多年来为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多次资助当地华小建设,深受华社及教育界的敬重。

  5年前,刘汉水退休,将生意全权交给儿子打理,与妻子蔡春花安享晚年。从一无所有、帮佣到农耕,再由农耕到禽畜业,奋斗数十年,刘汉水认为,人不怕穷,只怕懒。他勉励后辈“不要怕穷、怕吃苦,只要努力及坚持,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责任编辑:史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