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故事:吉国耄耋华侨冀再回中国

2019年11月13日 09:37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图为耄耋之年的郭贵义在用汉语写他的名字。(吉尔吉斯斯坦《丝路新观察》)
    图为耄耋之年的郭贵义在用汉语写他的名字。(吉尔吉斯斯坦《丝路新观察》)

  中国侨网11月13日电 据吉尔吉斯斯坦《丝路新观察》报道,年近90岁的吉尔吉斯斯坦(简称“吉国”)老华侨郭贵义在吉国生活了近60年,他将吉国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但内心深处也深深热爱着中国的一切。

  郭贵义是土生土长的乌鲁木齐人,回族,毕业后在伊犁参加工作,并与爱人相识结婚。

  随着爱人的父母、亲戚陆续搬迁至吉国,1960年,30岁的郭贵义也带着妻子和一双年幼的儿女来到吉国。

  郭贵义回忆说,来到吉国2个月后,他找到了一份在伏龙芝(苏联时期,比什凯克称为“伏龙芝”)农业机械厂的工作,当时该工厂是吉国最大的工厂之一,有10000多名工人。

  “由于不懂俄语,同事们说什么我都听不懂,幸亏一名塔塔尔族工人会汉语,在他帮助下,我在工厂当了3个月的学徒,并成为了一名自动车床工。”他说。

  郭贵义在工厂当了5年的自动车床工,在这期间他学会了俄语,也对机械性能和操作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便升职为机床调整工,又工作了5年。

  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郭贵义辞去工厂的工作,开始和几个朋友到哈萨克斯坦种西瓜。

  他说:“苏联时期,人们主要吃白菜、土豆和胡萝卜,其他菜很少,水果就更少了。葡萄都要从塔什干进口,我们种西瓜很挣钱,一到夏天,销售一空。收成好的话,一年下来的收入可以买一套房子,丰年时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在工厂工作7年的工资。”

  辛苦付出创造幸福生活

  郭贵义说,他的爱人是个不可多得的语言天才,会汉语、俄语、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在中国时,他和妻子都是国家干部,而到吉国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妻子便到缝纫厂做了一名缝纫女工,他们两夫妻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挣钱。

  郭贵义回忆种西瓜的日子时说,种庄稼只有收成好、产量高才能挣钱,而好的收成全靠不辞辛苦地劳作。勤除草,定期浇水和施肥庄稼才能长得好。

  他说,无论干任何工作,只要勤劳都会有收获,有的人干了一辈子也没挣上钱,主要原因就是不勤劳、不专业和不认真。

  郭贵义老人的住处是一套带有院子的平房,院内种有蔬菜和各类花花草草,郭贵义夫妇一家在吉国生活得很幸福。

  耄耋之年 思乡情深

  由于郭贵义的3个孩子都是在吉国长大,他们都不太会说汉语。郭贵义的三女儿拉亚说,2年前,她的妈妈去世了,从此,家里变得异常安静,妈妈的娘家亲戚也很少来家里做客,爸爸则变得不愿意用俄语讲话,她与爸爸之间的沟通多半靠猜测。爸爸不吃吉国当地的药,生病了也不愿意到当地医院看病。

  2年来,郭贵义老人的思乡情怀越来越重,他越发偏爱汤饭、拌面等新疆菜。只要说到与中国有关的东西,他就变得很有精神。

  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拿出了一些中国的黑白老照片给记者看,与他一起生活了近60年的女儿都惊奇,这些照片她从来都没见过。

  在吉国的近60年间,郭贵义前后只回过5次中国,在吉国生活的前20年,一直无法回国看望父母。1980年,他从霍尔果斯口岸入境中国,从伊犁辗转到达鲁木齐,首次成功看望了远在祖国的亲人。遗憾的时,他回去时父亲已经因病去世。

  郭贵义最近一次回国是在2017年,他的孙女和孙女婿带他去看望了住在乌鲁木齐和伊犁的哥哥,并带他到曾经生活过的老地方转了转。

  他说,中国的变化太大了,他的母校已经不复存在,小时候经常去洗澡、洗衣服的水磨沟已经被修建成了公园,而昌吉、米泉都从农村变成了城市,一切都变得陌生和新奇。(雪源)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