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曾设计小汤山医院 79岁的他再次请缨

2020年02月06日 13:5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曾设计小汤山医院 79岁的他再次请缨

  ——专访火神山医院技术专家组组长、广东梅州人黄锡璆

  2月4日,武汉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患者,正式投入使用。这座总建筑面积达3.39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医院,从1月25日正式开工建设到2月2日交付,仅用了9天时间。

  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背后,除了有数千名建筑工人夜以继日的赶工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无声的支持。在这其中,一名来自广东梅州的客家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黄锡璆,在火神山医院建设中担任技术专家组组长。

  黄锡璆祖籍梅州梅县,1941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57年归国,1959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中元)工作至今,担任首席总建筑师。

  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他便带领中元医疗建筑团队,7天内完成小汤山医院的设计建设任务。如今,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79岁的黄锡璆再次主动请缨,亲手写下抗击疫情请战书:

  “鉴于以下三点:本人是共产党员;与其他年青同事相比,家中牵挂少;具有非典小汤山实战经验。本人向组织表示随时听从组织召唤,随时准备出击参加(疫情)抗击工作。”

  “我在新闻里得知,舅舅再次请战设计了武汉的火神山医院,很兴奋也很感动,他是我们广东人的骄傲、梅州人的骄傲。”黄锡璆的外甥媳妇李凤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就是黄锡璆的为人和胸怀,把国家和人民的安危放在首位。

  李凤婵说,黄锡璆虽然出生于印尼,归国后在北京生活和工作,但他一直挂念家乡,还能说一口地道的客家话,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尽所能报答祖国和家乡。”

  对话 比起“非典”时现在更有信心

  2月5日,黄锡璆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

  南方日报:再次拿出小汤山医院的图纸,您有什么感想?

  黄锡璆:我没有想到会再次拿出这份图纸,当时感觉回到了17年前“非典”的时候,但比起当时,我们多了信心,因为现在条件、技术各方面都比以前好,所以也更有信心做好这项工作。

  这次要建设火神山医院,我作为共产党员,还参加过“非典”小汤山医院的建设,是一定要站出来的,所以我当时立马写了一份请战书。第二天我们便收到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发的一个公函,需要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当下立即整理了一份行动方案,设立指挥组、技术组,我是技术组的负责人。当晚,我们连夜将小汤山医院图纸进行完善,第二天早上将图纸全部提供给武汉。

  南方日报:火神山医院的设计,在小汤山医院的基础上做了哪些新改动?

  黄锡璆:首先建设这种临时医疗设施,意义在于缓解城市原有的医疗设施的救治能力和压力。当年小汤山医院的理念设计,主要是做了医患分区分流、洁污分区分流,运用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化的建筑材料与技术,有效切断传染减少接触。

  这次火神山医院,是在原来图纸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提出了新的建议,比如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小汤山医院是12米,火神山医院我们建议18米;小汤山医院建设的时候,情况紧急,来不及建立一个钢筋混凝土的污水处理设施,这次火神山医院的设计,我们就提前告诉他们需要及早动手建立一个污水处理设施。我们总结了过去小汤山医院的经验,希望火神山医院能够以更完善的建设帮助击退疫情。

  南方日报:您对家乡梅州有哪些印象和评价?

  黄锡璆:在没有回过家乡之前,对梅州的印象都是听父亲描述的,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父亲回来过几次,但我没有跟着,我记得他当时回到印尼家中和我们描述,他从广州坐长途大巴,再摆渡过河才到梅州,穿山过河要很久。后来等我第一次回到家乡时,是从厦门坐大巴直接到梅州,跟父亲描述的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几年回来,也看到梅州越来越好,有机场、有高铁。希望我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多为家乡做贡献,有时间一定会多回来看看。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黄韬炜

【责任编辑:胡文卉】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