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出门的美国亚裔女性如何重获安全感?
视频:纽约和旧金山民众为地铁亚裔受害者举行纪念仪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侨网5月8日电 题:不敢出门的亚裔女性如何重获安全感?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城市保健计划(MetroPlus Health Plan)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纽约市有超过一半的亚裔女性因种族歧视问题而害怕独自外出。
在纽约参与调查的亚裔女性中,有44%的女性曾遭遇种族歧视事件,在纽约参与调查的所有人中,这一比例为32%。59%的亚裔女性在独自外出时会感到害怕,在纽约参与调查的所有人中,这一比例为40%。
根据数据显示,亚裔女性更容易遭遇基于种族及性别歧视的攻击。
根据“停止仇恨亚太裔”(Stop AAPI Hate)的数据,从2020年3月至2021年底,该组织收到了超过1万起仇恨案件的报告,而其中有61.8%的案件受害者为女性。
当地时间3月3日,美国亚太裔女性论坛发布名为“美国亚太裔女性的安全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亚太裔社区的仇恨犯罪事件在2021年内增加了339%,其中近75%亚太裔女性曾遭受种族主义事件,超过一半事件发生在公共场合。
该报告对2400余名亚太裔女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亚太裔女性不断成为种族主义仇恨和暴力事件的目标,其中近40%的受访女性表示在过去一年中经历过性骚扰,超过一半的受访女性表示,与新冠疫情之前相比,她们如今“感到不安全”。
2022年以来,已经发生了多起针对亚裔女性的言语及肢体攻击事件,受害者轻则被无故辱骂,重则受伤甚至是死亡。
2022年1月,美国华裔女子Michelle Alyssa Go在纽约被游民推下站台致死。
2月,美国纽约一白人男子在未受挑衅的情况下,2小时内袭击了7名亚裔女子,被袭击的女性年龄在19岁到57岁之间。该男子于当地时间3月2日被捕,并被控以仇恨犯罪。
2月,在美国,一名35岁韩裔女子Christina Yuna Lee在回家的路上被匪徒跟踪,到家以后,被匪徒连刺40多刀,死于家中浴缸内。
3月,一名67岁的在美亚裔女子遭到一名男子的袭击,她的头部和面部被殴打超过125次,被脚踩7次,并遭到种族歧视辱骂。受害亚裔女子的头部和面部有多处挫伤和撕裂伤、面部骨折、脑部出血。
3月,美国一名65岁的亚裔女子莫名遭到一黑人男子殴打,对方还冲其大喊“该死的,你不属于这里”等种族歧视和侮辱性语言。
……
在美亚裔女性遭攻击事件接连发生,背后的原因很多。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美国社会对亚裔女性有着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曾发表题为《遭到物化、性别歧视和边缘化的亚裔女性尤其易受暴力影响》的报道称,亚裔女性遭到物化和过分的性别歧视。她们被认为是温驯、顺从的。针对亚裔女性的暴力犯罪行为,很可能跟嫌疑人对亚裔尤其是亚裔女性的刻板印象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概述了亚裔女性在美国媒体和流行文化中被异化和物化的方式,她们被描述为“匿名的、安静的、隐形的(人)”。《耶鲁日报》(Yale Daily News)报道,针对美国亚裔女性的非人化、物质化和异化对待在美国的亚裔女性造成了严重后果,亚裔女性更容易受到医疗保健系统中的暴力行为和系统性虐待。
今年以来,频发的亚裔女性遇袭事件也使得一些组织、个人发声,呼吁人们关注美国亚裔女性的安全问题。
针对1月发生的美国华裔女子被推下地铁站台致死事件,全美亚太裔女性论坛(National Asian Pacific American Women's Forum)执行主任宋妍表示,人们认为亚裔女性胆小、温顺,这也使得她们更容易成为“目标”。
她表示,这件事不应该只被当成异常事件对待,而应该作为一个系统性的事件讨论。非营利组织AAPI Women Lead联合创始人康妮·温(Connie Wun)对宋妍的观点表示赞同,她说,有必要将这一公共安全问题纳入政策议程、教育叙事和政治运动中进行讨论。
当地时间3月9日,美国华人组织百人会(Committeeof 100)发表声明,谴责“近期发生在纽约市的一系列针对亚裔女性的可怕仇恨犯罪”。声明称:“百人会对针对亚裔美国人社区的持续暴力和骚扰——包括近期发生在纽约市针对亚裔女性的袭击感到极度悲伤、关切。几个世纪以来,亚裔女性都是种族主义、性别主义以及‘厌女症’的目标,这种情况必须得到遏止。”
一位亚裔女性医生米歇尔·李2月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表示,她每天都在担心出于种族仇恨或以性别为动机的攻击。对于亚裔女性来说,种族偏见往往与厌女症相互交织。对那些痴迷亚裔女性的美国人来说,亚裔女性往往被视为“顺从”“安静”的对象,以及不太可能报告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她在文章中写道:“所有美国人都需要认识到,针对亚太裔,尤其是女性的暴力正不断升级——当你看到我们仅仅因为种族而受到攻击时,请大声疾呼。”
(稿件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ID:qiaowangzhongguo;资料来源:中国侨网、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客户端、海外网、参考消息网、美国《世界日报》、美国《侨报》等;作者:戴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