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品获誉无数 这位华裔女性的身份远不止“林徽因侄女”-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建筑作品获誉无数 这位华裔女性的身份远不止“林徽因侄女”

2022年11月14日 13:31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11月14日电 题:建筑作品获誉无数,这位华裔女性的身份远不止“林徽因侄女”

  今年,在美国《时代》周刊(Time)评选的“2022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中,美国华裔建筑师林璎(Maya Lin)入选。

  华裔小说家伍绮诗 (Celeste Ng)撰写的推荐语中写道,林璎的作品“将眼前的世界与可能被遗忘或忽视的东西分层展现”:“它们揭示了长期以来被社会忽略的、‘令人不悦的’的事实:比如环境退化的代价、物种灭绝的破坏性、美国在民权与性别等方面长期不公平的事实。”

林璎。图片来源:纪录片《林璎:坚定而清晰的洞见》截图
林璎。图片来源:纪录片《林璎:坚定而清晰的洞见》截图

  其实,作为美国知名建筑师,林璎早已获誉无数。她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并于2009年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奖章,2016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林璎在建筑领域成就斐然,林璎的家族也颇具传奇色彩。在中西方文化的浸润中,林璎的人生经历也相当精彩。

  生于书香世家,姑姑是民国才女林徽因

  1959年10月5日,林璎在美国俄亥俄州出生。而她的家族,可谓家世显赫。

  林璎的祖父林长民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家、教育家,她的姑姑是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父亲是陶瓷艺术家,母亲是诗人,两人都曾是美国俄亥俄大学的教授。

  林璎从小耳濡目染,对艺术和设计有着独特的见解。她在耶鲁大学学习建筑设计,后来成为耶鲁大学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以及耶鲁大学史上第一位华人女校董。

  21岁设计华盛顿越战纪念碑

  1981年,林璎正在耶鲁大学念书。当时,她得知了华盛顿征集“越南战争纪念碑”设计方案的消息,抱着完成毕业设计的想法,她参加了竞赛。

  经过研究,林璎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一个看似将地面割开,既像被埋在地平线下,也像从地里向上生长的倒“V”字形纪念碑,墙壁是简洁深黑的“光可见人”的花岗岩,上面刻满在战争中失去生命者的姓名。

林璎做出的越战纪念碑设计模型。图片来源:纪录片《林璎:坚定而清晰的洞见》截图
林璎做出的越战纪念碑设计模型。图片来源:纪录片《林璎:坚定而清晰的洞见》截图

  经过评审团甄选,林璎的方案从众多大师和1421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中标者”。然而,纪念碑修建的过程却极为曲折。

  “当我被选中时,我很清楚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一次考验,一场让我用了几年时间才认识到其艰难程度的战斗。”

  消息公布后,林璎的设计马上遭到了反对。有人用“丢脸的破墙”、“令人羞辱的阴沟”、“黑色伤疤”,“地面上的一个黑洞来侮辱这个设计。一些建筑师讽刺说“她真是幸运,只在纸上画一道黑线,就得到冠军”。更多人不满的是林璎的女性及亚裔身份。

图片来源:纪录片《林璎:坚定而清晰的洞见》截图
图片来源:纪录片《林璎:坚定而清晰的洞见》截图

  出资赞助这项设计竞赛的美国富翁罗斯·裴洛,撤走了16万美元赞助费。他甚至出钱让一些越战老兵飞到华盛顿参加抗议游行。

  林璎始终坚定自己的设计初衷。几经曲折,越战纪念碑终于在1982年的11月落成,落成仪式上甚至没有提设计师的名字。

图片来源:纪录片《林璎:坚定而清晰的洞见》截图
图片来源:纪录片《林璎:坚定而清晰的洞见》截图

  纪念碑建成后,无数人在这里反思战争,落下眼泪。其前无古人的设计理念与风格,也被媒体称为“林璎这代人中最打动人心的建筑设计”。1994年,林璎的这段经历被拍成了纪录片《林璎:坚定而清晰的洞见》,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设计美国华人博物馆

  2009年,林璎以四合院为灵感设计了美国华人博物馆(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馆内贴满华裔的奋斗故事。林璎称这是“华人过去的文化引力如何与今天互动”的故事。如今,这家博物馆正投资1.18亿美元设计新馆,林璎再次被委以重任。

美国华人博物馆中的华人家族历史纪录墙。图片来源:美国《世界日报》/洪群超 摄
美国华人博物馆中的华人家族历史纪录墙。图片来源:美国《世界日报》/洪群超 摄

  林璎的设计方案受到中国七巧板和山水画的启发,通过石头、金属、树木和云朵等自然元素,唤起人们向上的运动感,并在美国华人历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创造一种凝聚力。

  这个项目将于2025年完工。林璎对媒体说,新的华人博物馆“将是一个开放、友好、温暖、欢迎所有人的地方”。

  (稿件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ID:qiaowangzhongguo;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纪录片《林璎:坚定而清晰的洞见》等;作者:冉文娟)

【责任编辑:刘洋】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