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环球旅游

日本立山看雪墙

2016年06月23日 16:31  参与互动
字号:
/

  一花一世界,不管是大城市里小事情的浓墨,还是小城市里大事情的淡写,都是旅行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

  从无轨电车站下来,眼前就见几座雪峰,雪峰下的厚厚积雪便有如它们携手围成的雪墙,这便是“雪墙”的由来。我们沿着雪墙走下坡路约100多米,就来到最高雪墙下。不过,雪墙没有戛然而止,它还绵延下山有23公里远……

  据说这样规模的雪墙,世界独一无二。

  四月飞东京,主要目的地是到立山,观看那座日本旅游广告上最常见的雪墙。之前我和许多朋友一样,总搞不清楚这地方的名称,到底是黑部立山还是立山黑部?为什么还提到阿尔卑斯山?

  我上网查询,向导游求证,再身临其境后,终于有了比较确定的答案。原来黑部指的是黑部峡谷,立山则是日本三大灵山之一,与富士山及白山一样出名。

  导游解释,如果从松本县上山,便先到黑部再抵达立山,然后经美女平到富山县,这样的路线称黑部立山路径。反之,游客也可从美女平上山,从立山到黑部再由扇泽下山,后者称立山黑部路径。我们这次是从黑部到立山。

  1877年,距今约140年前,英国冶金工程师威廉·高兰攀登那里一座“枪之狱”的山峰后,便在杂志上以“日本阿尔卑斯山”来形容这里的雪山景色,此后这称呼便沿用开来。

  其实,所谓的“日本阿尔卑斯山”是由三条山脉组成,北部是飞驒山脉,南部是赤石山脉,中部是木曾山脉。我们游玩的立山,属于北阿尔卑斯山,海拔3015米。日本只有几座山峰达3000米,最高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第二高是赤石山脉的北狱3193米。

  23公里雪墙

  我们没上最高峰,车子来到2450米的室堂,就是此行的高潮旅游点——雪墙。

  当局发出的资料说,今年的雪墙最高只有14米,以前可达20米。我从无轨电车站下来,眼前就见几座雪峰,雪峰下的厚厚积雪便有如它们携手围成的雪墙。我们沿着雪墙走下坡路,约100多米远,就来到最高雪墙下。不过,雪墙没有戛然而止,它还绵延下山有23公里远。

  我们后来乘搭巴士下山,雪墙就竖立公路两旁,好像是为了防止车子撞下山谷才立的围栏。雪墙逐渐变矮,靠近美女平时便消失了。据说这样规模的雪墙,世界独一无二。

  原来这立山每年11月开始下雪,这条山路便不再适合通车。4月初,旅游管理局出动铲雪车恢复马路的通畅,路两旁就保留着高度不一的雪墙。6月初,雪墙溶解得快,因此每年能观赏雪墙的机会也不过两个月。

  蓝与白

  看到雪墙确实令人开心,不过,叫我感到格外惊喜的还有这里的雪山风光。

  在室堂,我也走上无轨电车站后面的雪地,那是一片耀眼的山坡,雪在阳光下熠熠发亮。由于积雪很厚,气温够低,走在雪地上并不溜滑。

  中午时分,太阳高挂,蓝天无云,天地间只剩蓝与白。远处有支登山队伍悬在空中,很久没动弹。有好几座雪峰离我们很近,壁上白雪闪光,令人不能逼视。

  雪山景色还应以黑部平所见较多变化。走出电缆车,虽然海拔不过1800多米,位置应在山之腰。这时仰望立山,白雪把几公里长的山坡全给盖满,只剩下光秃秃的几十株树木站在阳光下晒自己的影子。山原来可以这么洁白,也可以这么荒凉。俯瞰山下,有绿色衫树林逐渐伸展到湖边。不过,我能看到的湖水只是长长一条绿线,更像蜿蜒山间的小溪。

  在大观峰观景台看到的立山,便又险峻得多。观景台就建在山坡上,回旋之处不大,却更能感受到陡峭山崖的压人之势——谁敢跨出一步,便有滚下坡的威胁。假想这时来一场大雪,再刮起西风,景象一定更摄人心魄。

  可若是那样,我还下得了山吗?

  百年老树

  下山来到最后一站美女平后,无意间遇见两株大树。树下有个日文告示牌,写着“美女衫传说”。

  导游说立山是灵山,古时候女人不许登山。有个少女却爱上山上一名青年,而且竟敢犯忌上山私会情郎。她就是走到这里再也走不动,神灵就把她变为杉木。

  我心里狐疑:为什么我现在看到的是两株杉树,难道那个男青年也变为杉树了吗?

  这两株杉树长得挺直高大,估计最少30米高。虽然天气寒冷,却是郁郁葱葱。据说树龄不只百岁,却一点也没老态。

  也是在那里,我听到一名导游告诉他的团员,立山很早就引来游客,不过全线通车是1971年6月。

  原来黑部立山旅游线路的开通,首先是因为要发展山里的水利发电潜能,他们在上世纪50年代花了七年时间才建成水坝,最艰难的工程是打通一条穿山的隧道,那便是现在用为无轨电车的隧道。其中一段80米长的山洞,便挖了七个月。这项工程总共牺牲了171名工人的性命。

  换车六次

  黑部立山路线全程90公里,须使用六种交通工具,如果不停赶路需95分钟。那天我们在室堂还用了午餐,早上9点进山,下到山脚已是下午3点。

  临别前看纪录片,显示秋天的立山虽然没了白雪却添了红叶,山里山外一片红彤彤的,确实别有姿色。

  假想这时来一场大雪,

  再刮起西风,

  景象一定更摄人心魄。

  可若是那样,

  我还下得了山吗?(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编辑:罗渊】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环球旅游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