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环球旅游

在塔利茨博物馆读懂“贝加尔湖”

2017年08月09日 16:35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博物馆的木教堂(钟玉华摄)
博物馆的木教堂(钟玉华摄)

  【环球时报 记者 钟玉华】去贝加尔湖是冲着蓝色的湖水去的,但是看了几天水天一色、碧波万顷,还是觉得不过瘾,去一个地方,不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总是觉得此行单薄了一些。幸好,有当地人推荐去塔利茨木建筑博物馆看看。塔利茨博物馆展现了几百年来木质民居的发展演化过程,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走进位于贝加尔湖畔白桦林里的博物馆,《环球时报》记者就被一处处原住民的生活遗迹吸引住了。

  原住民木屋,文明的起点

  这个博物馆位于贝加尔湖东岸,距离伊尔库茨克40多分钟车程,占地67公顷,40个木屋。博物馆建于1969年,当时为修建伊尔库茨克水库,许多地区将要被淹没,于是人们把一些俄罗斯传统木屋整体搬迁过来。这里的建筑全部是古建还原或移建,不同阶段、功用的木屋各不相同,里面还有布里亚特人的各种蒙古包。

  从入口处进去,在白桦林中有一处人字形的简易木结构住所,木支架上密密地包裹着树皮,里面的空间不大,顶棚是露天的,中间吊着口小锅,底下是篝火。这就是当地包括鄂温克人等土著最早的居所,据说这个木结构小屋住几个人,从木支架的数量就可以判断出来。冬天木屋门上是用兽皮遮风挡寒的。木屋旁是一个木笼子,下面是当时的冰箱。原住民把冰块从湖里切割下来放到地下两米左右的地方,一直到夏天都能起到冰箱的作用。木屋的对面是一个木围栏圈起来的地方,这里圈养驯鹿,旁边是看护驯鹿的牧犬的人字形小木屋,另有一个木头堆,为了防止驯鹿被血吸虫叮咬而设置的篝火。再往前,看到两根木柱上架着一根原木,原来这是棺木,死者的遗体被放进挖空的木头中间,上下合起来。据说是因为当地冻土层较厚,很难下挖,所以发明了这种安葬方式。

  越往前走,木屋的结构越复杂,也越结实,导游介绍说,木屋的门一律向外开,因为熊是原住民的主要威胁之一,它们会进入木屋抢夺食物,也会伤人,但它们只会推门,不会往外拉门,所以当地原住民的木屋都是向外开的。

  木屋中的生活百态

  17世纪前的木屋都是仿制的,17世纪之后的木屋是真迹。木质建筑的质朴天然以及属于当地原住民的审美和设计,直击人心。游人被木屋的花式木窗以及各种木质农具和木雕用品吸引。其实,单是建造房子的纯天然的原木摸上去就让人感觉十分舒服。

  这些从贝加尔湖地区收集来的木质房屋在湖畔以小镇的形式排列,包括粮仓、教堂、学校、医院、民居,里面展示那个年代的人们使用过的各种用品。走进一所小学校舍,看到里面展示着当时的课桌黑板等物品原物,还有教师、学生蜡像,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

  在农家的房屋里,陈列着各种农具、厨具以及各种生活起居用品,传统的拼接布艺、钩织服饰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一处农舍中,导游介绍说,当地冬天特别寒冷,老人和孩子或者病人住在壁炉上方的平台上,记者发现,类似于中国东北的土炕,但距离地面大约有2米高,当时旁边应该有上平台的台阶。

  在博物馆还有布里亚特人的蒙古包,记者走进一个很大的蒙古包,里面有身着民族服装的一家三口的蜡像,年轻的父亲在弄碎木屑准备生火,妈妈坐在床上哄着襁褓中的婴儿。蒙古包里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包括厨具玩具工具等。布里亚特人是蒙古人的一支,属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又称“布里亚特蒙古人”。布里亚特人总人口约40多万,现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的一些地方。在伊尔库茨克和贝加尔湖经常能见到黑头发、黄皮肤、高颧骨、单眼皮的布里亚特人。

  木质粮仓与原木水渠

  在粮仓木屋,记者看到,粮仓是架在木支柱上的,支柱下窄上宽,据说可以防止老鼠爬上来。几十种作物的种子陈列在木质粮仓里,这说明当地的农业是很发达的。来之前,我以为这里是苦寒之地,粮食蔬菜都靠外运。在当地待了几天加上和当地人聊天才得知,当地夏天的温度和光照,足以让农作物成熟一季。可以说,贝加尔湖地区不算矿产和水资源,从农林牧副渔角度看也是富饶之地。博物馆还原了土著人使用过的木水渠,水从湖中引到磨坊。挖空的原木做的水槽一段段衔接起来形成水渠,把整条街的所有房子连起来。

  在博物馆的木教堂里,三个身着民族服装的俄罗斯男子用无伴奏和声演唱“喀秋莎”等俄罗斯经典歌曲。围观的大部分是中国游客,很多人对俄罗斯歌曲十分熟悉,甚至不由自主地合着拍子跟唱。贝加尔湖地区从地理上与中国山水相接,从文化上也有很多共通之处,所来这里旅游的中国游客很多,大约占游客的90%以上。

【责任编辑:王嘉怡】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环球旅游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