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环球旅游

没有围墙的“大杂居、小聚居”柏林大学城什么样?

2017年10月23日 10:39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柏林自由大学前后左右都是私宅,柏林洪堡大学则“隐匿”于城市中央,“没有围墙”的大学,学校交流也可以很顺畅。 资料图片
    柏林自由大学前后左右都是私宅,柏林洪堡大学则“隐匿”于城市中央,“没有围墙”的大学,学校交流也可以很顺畅。 资料图片

  原题:没有围墙的柏林大学城什么样

  柏林是德国的首都,也是德国目前最大的城市。在全德16个州中,柏林的经济发展水平居于中等水平,但在文教与艺术领域则是当仁不让的全德之都,加上丰富的城市历史以及便捷的市政交通网络,使其成为德国本土和赴欧求学的各国学生们的理想目的地。

  现代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现代城市治理也离不开大学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大学和城市的结合点是多元的,大学城就是其中一种。大学城最早形成于欧洲,近代以来主要形成两种生成方式,一种是自然形成,典型的如英国的剑桥和牛津,城市(镇)和大学合为一体,规模与我国的镇相当。另一种是人为构建,典型的如美国夏洛茨维尔大学城、日本筑波科学城以及大部分国内大学城,这类大学城都是另选新址建成。

  但是在柏林,大学和城市的关系却与上述两类有所不同。研究其别具一格的大学建筑布局与独特的大学宿舍管理模式,对国内城市中心城区未来的大学布局安排有一定借鉴意义。

  “大杂居、小聚居”,没有围墙的校园更开放

  从总体上观察,柏林的大学建筑布局呈现出各类大学和培养研究生的其他科研机构“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柏林自由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和柏林艺术大学是柏林规模最大的四所大学,但它们的校园建筑与城市其他区域之间却没有明显的区隔,也就是说,这些大学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围墙。

  以柏林自由大学为例,因学校整体上地处柏林西南城郊,不少校园建筑就分布在居民区内,前后左右都是私宅的情形很常见,几乎可以称作是“社区大学”。柏林洪堡大学中心校区则“隐匿”于城市中央。学校的主楼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菩提树下大街以及菲特烈大帝的盛装铜像等比邻而居,如果不是大学的铭牌和洪堡兄弟的雕像,一般游人大概很难猜出身处闹市的这幢建筑是曾有着“世界学术中心”之称的前柏林大学主楼。

  尽管这些大学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如柏林自由大学的“大脑”图书馆、柏林工业大学的“TU大厦”、柏林艺术大学“媒体宫”和音乐厅等。但找到这些标志性建筑,并不意味着就找到了大学的中心甚至主要区域。打开这些大学配发给新生的指导手册就会发现,各系所在的建筑很可能“隐藏”在离主楼有相当距离的某个街区。在柏林诸大学中,柏林工业大学已算是格局最为紧凑的校园,但学校的核心部门之一“生产技术中心”却在新主楼三个街区之外,看起来和大学的校园“失去联系”一般。作为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挽回柏林大学时代“共同记忆”的两校共建夏洛蒂医学院,也是两边都不靠近。

  虽然没有封闭校园,但在柏林,校内部门却会和其他独立科研机构之间利用近距离的优势建立一些“伙伴关系”。例如柏林洪堡大学的阿德勒肖夫校区,就和阿德勒肖夫科技园区的六家独立科研机构的建筑相互交错,时时沟通。柏林自由大学的几个学科则因与达勒姆植物学博物馆和柏林人类学博物馆的合作关系而闻名,科研部门所在的大楼呈现相互环绕状。柏林艺术大学则因为靠近柏林工业大学,两校图书馆形成合作共通共用的格局,让学术资源的分享和两校人才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便捷。

  总的来说,柏林各大学的校园分布与我们过去对一个完整校园的理解相去甚远。不过,这种校园建筑格局在欧美不少国家也并不少见。大学应不应该有围墙,柏林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住宿餐饮一站式,公共空间促进多元交流

  柏林各大学的宿舍管理方式与格局同样与我们的认知不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大学只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没有自己的宿舍楼,所有学生都需要自行解决求学期间的住宿安排。

  为大学和大学生提供食堂餐饮和住宿等后勤服务的工作,则由社会组织“Deutsch Studentenwerk”(可译为“全德学联”)一站式负责。开学前,大学生可自主选择Studentenwerk提供的宿舍居住,或者通过社会中介等其他方式自寻住房。在柏林,该机构可以通过其掌握的三十余处房源为所有在柏林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求学、访学的学生或学者提供住宿。因此,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学会和这一组织打交道,几乎可以成为留学柏林第一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他们提供的宿舍在内部结构上是“单元制”的。也就是说,每栋宿舍楼内基本都会有数十个单元,每个单元内设置有3-5个单间供学生独立居住,同时在该单元内配置厨房、洗漱间等公用空间。单元和单间的分配由机构根据每个学生的申请情况进行安排。

  因此,在柏林留学期间,从住宿的角度来说,每个人因为所在的单元不同,都会有一个小型的国际化生活圈子。笔者留学柏林期间,单元内的邻居就有过荷兰人、希腊人、芬兰人和德国本土的本科生,公共空间的格局让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交流。

  对于初到柏林留学的中国学生而言,湖畔国际学生村(Studentendorf Schlachtensee)往往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在德语中,Dorf就是“村庄”的意思,所以湖畔国际学生村实在是不折不扣的国际学生家园。有意思的是,湖畔国际学生村在管理上,并不隶属于前文中提到的机构,其管理有自身独立性,颇有些“城市村庄”的意味。目前,湖畔国际学生村有共计28个门牌号,拥有自己独立的村委会,最新一期的改造工程预计在2020年结束。

  可以说,这样的宿舍格局与生活圈,也让柏林的大学生们在学习之余过上了更为开放而多元的课余生活。

  (张鹏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国际关系博士,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环球旅游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