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剧“圈粉”年轻人 贴近新生观众审美获好评-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客家山歌剧“圈粉”年轻人 贴近新生观众审美获好评

2023年08月23日 09:5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成功公演,贴近新生观众审美获好评

  客家山歌剧“圈粉”年轻人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有一出客家山歌剧火了,而且,它“俘获”了年轻观众的心。

  8月10日至12日,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下称《林风眠》)在梅城连续公演三晚,上座率100%,引起热烈反响。

  时隔三年,《林风眠》在2020版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打破、填补、重构,运用了跨越时空的超现实主义手法,深层次表达林风眠的精神世界。该剧以耳目一新的结构打破传统山歌剧的样式,以客家山歌为母体,加入西方音乐剧元素,高度契合林风眠摸索中西融合的感人历程,贴近新生观众的审美需求。

  《林风眠》为客家山歌剧打开了一扇什么样的门?正如剧中台词所言“为艺术战”。

  该剧艺术总指导林文祥表示,以此剧为契机,探索山歌剧未来多元发展的方向,以新的艺术样式呈现舞台形象,以艺术实践不断摸索前行,为地方戏曲舞台样式提供实践经验的同时,更要为地方戏曲文化发展提供有效积累。

  一场回归

  观众年轻化迎来了“拐点”

  “实在不好意思,真的是没票了。”这是客家山歌剧团票务人员近期说得最多一句话。该剧公演信息一出,近3000张惠民票被发放一空,三天公演结束后,仍有不少观众打电话、发微信咨询,表示希望能加演几场。

  观众热情高涨,让林文祥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朋友圈写道“连演三场,满满当当,几十年了,第一次因拿不出票而得罪人,这才是山歌剧该有的模样!”

  “一票难求”的可喜现象,《林风眠》不仅成为当前客家山歌剧的热剧,更在年轻群体中获得青睐。

  公演第一天,距离开场还有一个小时,导演李建生已在剧场门口等待。当他看到陆续进场的观众,除了老戏迷外,还有不少年轻面孔,或一家人、或情侣、或三两好友。

  如果问,客家山歌剧观众年轻化是否有“拐点”,新版《林风眠》时隔三年再次回归,可谓最为明显。

  “00后”大学生陈嘉佳关注《林风眠》已久,“偶然在朋友圈看到这部剧的视频预告,迫不及待想看整个剧。”陈嘉佳说,她是第一次现场看客家山歌剧,没想到就被“圈粉”了,“这是一部很现代的客家山歌剧,看完大为震撼,强推给身边的朋友。”

  看戏,听起来有点老派的活动,甚至被年轻观众调侃,剧场内“一望无牙”,多是“老年场”。戏曲缺乏年轻观众,已经成为业界不争的事实。

  业内人士表示,任何门类的传统戏曲,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参与,算不上是真正的传承发展。因此,戏曲如何“破圈”,拥抱年轻人,是不少业内人士探索的方向。

  实际上,戏曲里传统的一板一眼形式,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存在一定的认知壁垒。

  例如让人听了一头雾水的方言,以及外行人难以理解的招式,这些在客家山歌剧发展中逐渐固定,的确是该剧种的一大看点,但同时也成了外行人、年轻人看戏的门槛。

  然而,在《林风眠》的舞台上,这个壁垒被巧妙地打破了。

  “例如我们唱词风格脱离了地方方言俚言俗语,在台词和主题曲用了普通话,一来是希望观众能更好地沉浸到剧情中,不受方言影响,二来是想让这部剧更好地走出去,外地观众的接受程度更高。”李建生说。

  今天年轻观众的有无、多寡,影响和决定着戏曲在现实的生存和在未来的发展。“拿奖不是重要的,有没有观众看、有没有年轻观众看,才是最重要的。”林文祥直言,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只有观众认可了,戏曲才有发展的可能。

  一次探索

  山歌剧与音乐剧碰撞出火花

  从惠民送票到市民询问“能否购票”,这在近年来的客家山歌剧市场是难以想象的,《林风眠》究竟是如何抓住观众的?

  归根到底,是《林风眠》一步步走向年轻化,在文学创作、音乐制作、舞美灯光、服装造型等有了很大的创新和突破,以美学为方向,用美术家的方式讲述美术家的人生。

  李建生表示,此剧以耳目一新的结构打破传统山歌剧的样式,以客家山歌为母体,加入西方音乐剧元素,高度契合林风眠摸索中西美术融合的感人历程。

  客家山歌剧作为新剧种,因为一个“新”字,给予主创团队更大的创造空间。

  “艺术生命在于一个‘新’,而艺术生命也在于积累,这也使得我们在创作山歌剧时有了自己的思考。”李建生说,山歌剧作为戏曲的一个分支,除了坚守,还需要去创新、摸索,这也是该剧想要突破的。

  在戏剧结构上,《林风眠》没有通常人物关系引发的矛盾冲突,而是将重心放在内在情感张力。此剧文本跳出山歌剧惯常结构思维,以超现实手法,让人物进行跨时空对话,以此丰富思想内蕴,扩展剧情解读空间。

  剧中表达了林风眠在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不同生命阶段的人生境遇,各自交汇进行平行时空对话。可以发现,剧中时空自由转换,人物跳进跳出,多维度展现林风眠为艺术摸索前行的人生历程,以此扩展出让人解读和思考的意蕴空间,也是此剧艺术构思的奇妙之处。

  文本是筋骨,音乐是灵魂,舞蹈为血肉。三大要素共同给予了剧目鲜活的艺术生命。

  该剧把现代舞发挥得淋漓尽致,剧中的舞蹈已不是纯粹的肢体语言与舞台审美,更多指向剧情的表达、人物的塑造以及情感、气氛的渲染。

  “整体的舞蹈设计上,我们追随林风眠的人生轨迹做编排,结合当代和现代的表演风格,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和调度都藏有内心的情绪。”编舞郭吉娜说,剧中同时抓住了“行进”的概念,演员没有过多的跑跳动作,而是通过单一的行进动作步伐,去代表生命当中的进行和轮回,不仅提供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而且准确地参与了不同情境的抒写和表达。

  今天的年轻观众与老一辈戏迷不同,对于戏曲艺术,他们不仅要听、要看,更要感受,与演员同呼吸,与剧情产生共鸣并受到触动。

  孟梓义是一名“90后”戏曲爱好者,无论是客家山歌剧,还是广东汉剧、五华采茶戏,他都愿意去看。“说是看戏,其实每个人都是在看自己。”他说,《林风眠》切中了他的内心,真正走进了观众心里。

  在记者看来,年轻人之所以愿意看戏,在于这些创新手段切中了他们的审美需求。如今,戏曲人更多要站在年轻观众的立场上,来审视这部剧有多少吸引力,以及吸引力能延续多久,能否让观众二刷、三刷。

  一缕戏魂

  尊重传统并不是固守传统

  如何让戏曲的老酒装进流行的新瓶?客家山歌剧一直在摸索着拉近戏曲与当代人距离的方式。

  从公演三天的火热程度,主创团队纷纷表示,这个距离更近了。

  实际上,此剧的创新和突破,并非对客家山歌剧的抛弃,相反,是对山歌剧剧种建设提供实践经验和范本,且剧目舞台风格贴近新生观众审美需求,潜在一定的市场效益。

  主创团队深知,创新的前提必须是守正:守传统的根,正戏曲的魂。

  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中,一缕戏魂能够和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相融合,不仅难度大,风险也大。如何在融合过程中不丢失传统内容,凸显客家风格、客家韵味,老戏迷能否接受,年轻人是否喜欢?

  事实上,《林风眠》演的是戏,找回的是客家山歌剧的初心。如林文祥所言,“这才是山歌剧该有的模样”。

  该剧尊重了传统,但没有固守传统。正如该剧的主题曲,虽是以普通话为主,但全剧音乐之魂采用的是梅县松口山歌音乐元素。

  “主题曲以西方音乐‘维多利亚调式’的创作手法,将客家山歌音乐小调与‘维多利亚调式’相对置。”该剧作曲陈的明说,对客家山歌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应该落实在创作实践上,《林风眠》是一个很好的践行范本。

  据了解,主题曲的思想主旨与剧情主旨相辅相成,山歌音乐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舞台上与其他艺术样式融合,创造出一种新颖、符合现代审美的舞台艺术。

  剧中林风眠母亲扮演者杨苑玲是主题曲的演唱者,她把传统的山歌腔融入流行音乐唱法,把林风眠悲而不哀、漂泊求索的一生演绎得深情婉约、柔美动人。

  “理解人物,走进人物,将自己完全融入蕴含情感的故事情节中,才能够将主题曲演绎得更加生动。”杨苑玲说,剧中关于母亲的山歌在剧中出现多次,同一首歌却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以情感理解为基点,并加以细节处理,如母亲受难时声嘶力竭、追求自由的抗争精神,又如林风眠归隐嘉陵江畔时,我则把母亲的歌声演绎得柔暖。”

  剧中林风眠的扮演者潘锡岳在此剧的人物设置,近乎是独角戏。两个多小时的剧目,潘锡岳全剧演唱累计时长51分钟。

  “当我看到台下座无虚席,我深刻理解了‘为艺术战’这句话。时代变了,观众也变了,客家山歌剧不能一成不变,山歌剧人要不断守正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让戏曲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潘锡岳说。

  当传统戏曲与年轻力量相遇,被誉为“山茶花”的客家山歌剧花开正艳。

【责任编辑:胡文卉】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环球旅游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