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霸凌美华人家长息事宁人 专家:应保持顺畅沟通

中国侨网5月17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尽管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每四个青少年中仅一个曾遭霸凌,但出席美国华人联合会与李佳信慈善基金会(Calvin Jia-Xin Li Memorial Foundation)反校园霸凌讲座的学者专家认为,面对子女可能遭霸凌的情况,华人家长倾向“息事宁人别惹麻烦”的处理态度,反而让华裔学生更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这场由李佳信慈善基金会负责人李秋波主持的座谈,邀请了在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专业咨商博士谢维扬、伊利诺伊州越裔协会青少年项目经理李安娜(Diana Ly)以及华裔高中生胡恺迪(Kaidi Hu),一起与现场观众探讨霸凌问题。
谢维扬说,很多人对于究竟是被“霸凌”,还是同学纯粹“开玩笑”感到混淆,她解释,只要对方的行为、言语,让另一方感觉受伤或不舒服,都可视为“霸凌”。李秋波举例,有孩子带中国饺子到学校午餐,结果因“味道特殊”被同学嘲笑,导致孩子心情低落,甚至感到自卑,就构成“霸凌”。
她也提到,中学生是最容易遭霸凌的族群,一方面因为他们的身心发展还未成熟, 一方面这个年纪也是最需要寻求认同与归属感,为了获得同学的接纳,中学生常常受欺负而不愿声张,如果家长未注意或忽视这种现象,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出现忧郁、焦虑,甚至用药而染上毒瘾。
李秋波的儿子李佳信在高中毕业前夕发生车祸过世,他说,在孩子突然离开后,他才发现以前与子女的对话,总是局限“你功课作完了没?房间清理了没?”,从来没有好好跟孩子交流一些感受,他说,要避免儿女遭霸凌,家长一定要与孩子有情绪交流,“不要像我一样,失去孩子后才知道怎么当父母。”
谢维扬提到,要知道孩子是否在学校遭霸凌,需“随时留意儿女情绪或行为是否突然改变”,例如小孩突然表示不想上学,或身体有不明受伤痕迹,甚至变得食欲不佳等,就要提高警觉,找机会与孩子好好聊聊。
她说,不少华人爸妈,听到孩子表示自己在学校受欺负时,往往不经思考就说“这又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或“你不要总是惹麻烦”,然而这类的响应,很容易“挡死”儿女求救的途径。
谢维扬表示,家长扮演忠实的倾听者,对大部分受欺负的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治疗良药,在了解情形后,如果需要,父母可协助孩子寻求专业咨商,或向校方反映问题。
她还提到,与子女保持畅通的沟通管道,教导孩子正确适当的表达情绪,是为人父母该做的功课,更是比只关心儿女考试分数,更需要学习的课题。(黄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