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新加坡教育部官员:传统华校价值观以新方式传承

2014年07月14日 09:57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7月14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虽然在新加坡不少传统华校已走入历史,但华校的文化特质为国人留下珍贵的精神资产。”新加坡教育部兼通讯及新闻部政务部长沈颖13日在“消失的华校――国家永远的资产”展览开幕仪式上致词时说,传统华校对新加坡教育的贡献,值得国人肯定和怀念,“尤其是许多传统华校所重视的道德教育,现在也通过新的方式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得以传承。”

  沈颖以今年起在全国小学一、二年级和中学施行的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为例,指出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就包涵了尊重他人、坚韧不拔、责任感、正直向上、关怀他人与和睦共处等。她说:“新课程不仅培养品格和公民意识,同时也确立个人对家庭、社会与国家的概念,这与传统华校一路来秉持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由华校校友联合会举办的展览,展出1000多件物品,叙述当年华校生在物资缺乏的年代求取知识的故事。物品当中包括旧照片、成绩册、学校特刊、毕业证书、旧课本等。这些物品属于近百所已关闭的华校。传统华校在1950年代全盛时期有多达349所。

  活动举办首日吸引超过500人到场。不少人抱着缅怀的心情,希望追忆母校以及求学时代的生活点滴。

  1962年毕业于南洋工商补习学校(工商小学前身)的陈成实(63岁,退休人士)是其中一人。他说:“当年,我成绩比较差,老师让我和另外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上他家,亲自给我们补习,还给我们午餐吃,这份恩情令我铭记至今。那时的教师很注重学生的品德及如何待人接物。”

  召集学生访华校毕业生

  联合会召集了50多名中学、初级学院和大学学生去采访55名传统华校毕业的校友,向他们了解当年求学的情况,并将他们的故事编辑成与展览同名的特刊。

  参与采访和撰稿的华侨中学学生张镭耀(16岁)说,访问广福学校校友何朗宗令他印象最深刻,“他已近80岁,但对六年小学生涯的记忆依然非常清晰。他在二战时期被迫停学,战后报读广福学校时已经是一名超龄生,念完小学时已经20岁。那一代人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中对求取知识的坚持,令我挺感动。”

  陪太太前来参观展览的沈文吉(56岁)虽是英校生,但他对所展示的旧照片端详得很仔细。

  “我的一名哥哥是华校生,后来教学媒介语改变,他升上大学后因为无法适应而辍学,后来还是凭勤恳努力在社会上立足。对于当年华校生在以英语为主流的大环境中面对的挣扎,我相当同情,所以也想了解这段历史。这个展览很有意义,接下来应该让它在本地学府巡回展出,让年轻人接触这段历史。”

  展览将在华侨中学钟楼举行至20日,开放时间是早上9时至傍晚5时,入场免费。

【编辑:范超】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