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大马部分华小华裔生占比低 华校特征渐失引担忧

2014年09月09日 11:23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在考试前,教师必须先以华语解说考卷内容后,再确保有没学生不明白,而需要以马来语另作解释。(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在考试前,教师必须先以华语解说考卷内容后,再确保有没学生不明白,而需要以马来语另作解释。(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中国侨网9月9日电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华人最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在大马,华小即使只剩下一名学生,也坚持要开办,这除了希望能在他日有家长主动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也是希望能给“最后”的学生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现今的华小已不再只是华裔孩子报读的学校,在华文崛起的发展之下,加上华小的教学方式,正是吸引友族家长愿意给孩子入读的原因。

  马来西亚玻璃市有10所华小,每一所华小在每年开课日都会面对同一个情况,就是学生来源日益减少,特别是华裔学生的人数也逐渐下滑,其中以马打亚逸公益华小的情况最为严重。

  公益华小今年有130名学生,可是华裔生却只有区区的27人,只是该校的20%!而占该校最多人数比例的种族,就是巫裔和暹裔,分别是52人和47人。

  然而,最令校方头疼的是,几乎前去报读一年级的友族孩子,都无法掌握最基本的华文,导致教学进度与程度有直接的影响。

  校长黄秀鸾坦言,刚调派到这所学校时,发现大部分友族学生无法掌握基本华语时,非常揪心,因为在一所华小,学生懂说、能听华语,就是最基本的要求。

  她认为,作为一所华小,以华裔生为主,是维持下去的基本条件,可是在面对华裔学生荒的艰难时刻,坚持保有华小的发展特色,是必要的。

  “我们必须用华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课程内容也是华文为主,才不至于失去华小的特质。试想想,一所华小,听不到朗朗的华语读书声,它还是华小吗?”

  所以,黄秀鸾在每个星期的周会上,也顾不得台下不谙华语的友族学生能不能理解她的训诫,依然坚持用华语发言。

  她解释,校方无意忽略友族学生,不过若在周会上,要为迁就他们而说马来语,这不单是对华裔生不公平,他们也无法学习华语,继续原地踏步,不会有进步空间。

  “学习,需要潜移默化,他们(友族学生)可以理解多少就多少,否则我们长期的迁就,反而让他们认为不学华语是理所当然的事,这包括发通告给家长,即使以双语撰文,我也坚持要以华语为主,毕竟这是一所华小。”

  黄秀鸾坚信,幼儿园或学前教育班的华文基础教育,对学生而言,不管华裔或友族,都是学习华文的最好根基。

  现今的华小大都获准开设学前教育班,然而公益华小却是州内唯一没有学前教育班的华小,因此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早日落实开设学前教育班的工作安排。

  她解释,学前教育班非但是学生学习华语的基础班,也是直接吸纳更多学生直升该校的管道之一。

  “这样,有助于确保学生来源,尤其是注重幼儿教育的华裔家长,自然会主动把孩子送到最邻近的华小学前教育班上课,而且校方又能确保升上一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华裔或友族,都已打好华文基础。”

  公益华小的教师,都希望家长须自行督促孩子,不能单靠学校教师的教学。

  蔡雪芬举例,一名五年级的华裔学生,父亲是华裔,母亲是暹裔,可惜他们在家多以暹语沟通,长期下来,也间接影响孩子无法掌握华文,甚至连自己的中文名字,都无法照笔顺来写,好像在“画字”似的。

  她了解这名学生的家庭背景之后,就主动与学生父亲沟通,提醒他要和孩子说华语,即使用最简单的华语,也是对孩子的学习进度有所帮助。

  她认为,与家长的沟通非常重要,要让他们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校内学习与家庭教育才能相辅相成,否则学生在学校所不明白的知识越多,回到家又没人督促学习,他们就越没兴趣学习,情况就会更糟糕。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