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依岭中文学校校长:做中华文化“传灯人”
二十一年前,黄珍理带着女儿到伦敦西区的依岭中文学校报名。本想为刚到伦敦不久的女儿找会讲中文的小伙伴,自己却在报名时被学校校长“任命”为中文教师,自此她便成为了一名中文教师,二十年如一日。
现在已经成为依岭中文学校校长的黄珍理女士在谈到这段经历时开心地说:“没想到,在带我女儿去中文学校的那天就跟中文学校接下了不解之缘。”
其实,二十年前从家长到老师的转变并不是只发生在黄珍理身上。由于当时海外华人较少,不少送小孩去中文学校学习的家长就被这样“赶鸭子上场”。
黄珍理说:“当年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中文,与家人交流,不要忘记根本。就是出于这么朴素的想法,几个家长就办起了中文学校。他们很多没有专业的教学技能,全凭一腔热心,把中文教学的事业坚持下来。”
然而,二十多年前中文教育环境非常不好,中文不是必修课,也不会为找工作加分,很多孩子认为学中文对自己一点用处都没有,被父母决定送进中文学校的孩子们对学中文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建校早期,招收中文老师更是困难重重。由于中文老师都是义工,没有工资、没有社会公认度,很难坚持,因此很多时候是校长求着送孩子来中文学校读书的家长留在学校教学。师资、教材、场地……都是问题。
依岭中文学校的雏形就是几个华人家长在一个教堂内的角落里教学生。虽然没有自己办校的经历,但黄珍理完全能理解几十年前中文学校发展的艰辛。
随着海外华人的增加、国务院出台海外中文教材、海外华人队伍壮大以及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升,近十年,在英中文学校的发展渐渐有所起色。
2003年,黄珍理正式被任命为依岭中文学校校长。当时,学校只有五个班,五十多位学生,需要处理的事情却十分繁重。她不仅要亲自和学生家长交流,还要处理因英国政府取消对少数民族资助政策而突然“没谱”的校舍问题。
“没有校长助理,校长也不能指令其他老师做事,因为校长和所有的老师一样,都是义工,只有校长恳请大家帮忙做事,”黄珍理说这是她一直坚持的理念。
于是,在她和一群对中文教育事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热情的义工的坚持下,现在的依岭中文学校已经发展成16个班、近20位老师和200多个学生的规模。老师们平时都各自有工作,因此通常会牺牲很多周末,但奉献都是无偿的。
黄珍理说:“很多人不理解,这么困难为什么还要坚持。于我,教书是有瘾的,因为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取得成就后会很开心;第二,在当年华人很少的情况下,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时间很少能讲中文,所以内心是非常希望与华人社团接触,说说母语。”
她说:“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后一点坚持的原因在于,在教学生的时候不光是在教中文,还是在教中国文化。只有带着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才能影响自己的学生,也带动身边的老师。”
“我们不是为了钱,也不是希望得到社会地位,唯一可以让我们想到的就是看见自己的学生理解中国语言,传承了中华文化,这让我们感觉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她说自己很喜欢老师这个职业。
提起最令她感动的,是一个在依岭中文学校学习了八年中文的小孩家长。尽管这位家长身上已然看不出一点中国人的影子,但却因为他的祖母是中国人,才有了让孩子学习中文的心愿,这一坚持就是八年。孩子最后中文考试取得优秀成绩时,他写了好几次信感谢老师、感谢学校。
依岭中文学校只是全英300多所中文学校的一个缩影,有很多中文学校也许经历了更加艰难的发展,甚至一些中文学校已经“夭折”。
如今,中文学校正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英国最大的非盈利志愿团体组织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也在带领英国的中文学校和老师一起积极探索,默默促进在英中文学校和中文教育的发展,希望吸引更多人,不仅是华人小孩、成年人,还有外国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夏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