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印尼华人蔡昌杰谈华教发展:留根育人 薪火相传

2014年10月09日 09:2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从300年前海外第一个华文识字班——印度尼西亚明诚书院到如今华文学校遍地开花,从中华文化在印尼大地一度干枯到如今华文教育欣欣向荣、走进寻常百姓家,一代又一代的印尼华人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只为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在这个千岛之国能够薪火相传。

  “由于某些原因,我们在上世纪已经丢失了两代人的华文教育,如果再不想办法积极挽救,中华文化在印尼真的就要断根绝后了,”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执行主席蔡昌杰说对新华社记者这样说。

  蔡昌杰祖籍中国海南,1947年出生于苏门答腊岛占碑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在当地华校读书,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蔡昌杰14岁初中毕业后就在当地华校教书,从此与华文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在上世纪60年代华文教学环境恶劣的严酷时期,他几乎每天都会带领数百名学生到处躲避,与印尼的警察军队等监管部门斗智斗勇。后来汉字被禁、华校被封,印尼华人面临失去文化之根的威胁。为了使华文教育薪火不灭,蔡昌杰白天上班,晚上做家教,风雨无阻地坚守华文教育阵地。

  20世纪末印尼进入改革时代。随着中印尼交流的密切,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华文教学和华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复兴,成立一个统筹和协调印尼全国汉语教学工作的机构是当时的普遍呼声。于是,2000年,蔡昌杰和几位华文教育工作者合创的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雅协)应运而生。

  采访蔡昌杰就是在位于雅加达北区的雅协总部进行。这是一栋颇显简陋的三层办公楼,除了墙壁上敦促汉语教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标语,几乎没有装修。为了方便加班,蔡昌杰和雅协的其他几位工作人员吃住都在这里。

  行走在雅协,不仅仅体验到浓厚的书香气息和简约朴素之风,更深深感受印尼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和奉献。

  “汉语教学是薪火相传的事,绝非几个华文教育工作者一两天的努力就能绵延流长,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平台,让汉语教学融入印尼的国民教育体系,不和印尼社会脱节,这样印尼华文教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才能走得远、走得稳。”蔡昌杰说。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雅协已经从当年一个华文教学协调小组成长为影响力遍布全国的协调管理机构,也是印尼教育部管理印尼华文教育的唯一出口和中印尼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雅协为印尼的汉语课程编拟了教学大纲,目前已经成功地将汉语纳入印尼中小学校的选修课程并成为语言类专科学校的必修课。雅协还通过举办“汉语桥”、“水立方”等中文比赛,来提高印尼人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据统计,每年有近万印尼人通过雅协来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和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

  “虽然雅协没有自己的学校和培训班,但看到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印尼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真的有一种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蔡昌杰掩不住喜悦。

  不过,在印尼这个对华文教育进行了多年封锁的国家推行汉语教学,15年来,雅协的每一步发展都倾注着蔡昌杰无尽的心血。蔡昌杰坦承,担任执行主席这么多年,如果没有包括中国大使馆和中国国家汉办在内的多方支持,推动这么大的一项工程几乎是不可能的。

  蔡昌杰说,虽然印尼的华文教育解禁多年,但是“印尼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支持力度薄弱和印尼中小学校对华文教育的不冷不热一直是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的瓶颈。”

  据蔡昌杰介绍,为了推动孔子学院落地印尼,雅协前后整整花了六年时间和印尼教育部沟通,单单就为敲定孔子学院名称,他就在中国驻印尼使馆和印尼教育部之间连续跑了两年。“在印尼发展华文教育最不能缺的就是沟通的耐心,”蔡昌杰说。

  在蔡昌杰看来,华文教育远远不是华人自己的母语教学,而是全体印尼民族均可积极参与的事业。华文是印尼人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工具,早已不再为华人独享。而蔡昌杰的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华文教育提高印尼民族的竞争力、促进华族和印尼族和谐,增进中印尼世代友好。

  “发展印尼的华文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使命,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继续进行下去。”蔡昌杰说。(郑世波)

【责任编辑:王盼盼】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