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华文文学:用“乡愁”铺就寻根路

2014年11月18日 09: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新社北京11月18日电 题:华文文学:用“乡愁”铺就寻根路

  中新社记者 杨凯淇

  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19日将在广州开幕,来自五大洲的400余位华文文学界人士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华文文学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担当。

  一直以来,海外的华文文学始终与“乡愁”二字不可分割。正如旅美华人作家、文学评论家陈瑞琳所说,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者而言,尽管从一个文化领域到了另一个文化领域,但是根还在中国,永远无法改变的是对于民族的心灵记忆和对故土的恋恋回望。

  多年从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知名学者、暨南大学教授饶芃子就曾表示,如果从1910年美国华工刻写在加州天使岛木壁上的汉语诗歌算起,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而这段历史同样也是海外华人的精神史和心灵史,可看到华人在异质文化中传承中华文化、寻找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

  有人说,文学是离乡华人表达内心挣扎与愁绪的最好方式之一。从早期的林语堂、郁达夫,到后来的白先勇、余光中,再到如今被誉为海外华文文学“三驾马车”的严歌苓、张翎和虹影,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能捕捉到“乡愁”这根忽明忽暗的红线。

  “回乡不易,写思乡是一种文化饥渴。”这是作家张翎对于乡愁的认知。而在加拿大华人作家曾晓文看来,乡愁却是一种无处倾诉的感觉,“如同驾着一艘文学的‘慢船’,在海洋、河流、湖泊里漂流”。

  尽管每位作家对于乡愁的理解不尽相同,但这一抹由方块字承载的思绪,却真切地在海外华文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基调。

  百余年来,“乡愁”始终存在于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或浓,或淡。或是对故土故人的遥思,或是对文化碰撞的敏感,或是对身份认知的困惑,这份情结从未谢幕,也在无形之中铺就了一条用语言寻找文化之根的道路。

  旅美华人作家陈漱意坦言,面对国外陌生的世界,“用中文写作是与家乡的联系,是割舍不断的亲情。”作家虹影则认为,所有生活在海外的人,其实都是没有家的人,“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文字,来寻找我们内心深处的家”。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读者都已不再满足于此,海外华文作家纷纷尝试超越乡愁,或依托乡愁往更深层发掘。“仅从最近三十几年来的华文文学创作,便可以看出,海外华语创作,更多由漂泊的文字、被放逐的意识,转向对历史的沉思、对现实的追问。”饶芃子说,这反映出了当下海外华文文学的转型之路。

  事实上,这也是一条必经之路。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新移民作家开始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广泛、多元化的创作视角。

  但转型并不意味着远离文化原乡,海外华文文学用“乡愁”铺就的寻根路依旧很长。从抒写“乡愁”转向聚焦现实,尽管作品内容的重心有了新变化,但用母语创作的本身便是一种寻根的方式。正如严歌苓在一次文学奖项的颁奖礼上所说,“母语写作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回归”。

  即将开幕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上,华文文学界人士将围绕“语言寻根、文学铸魂”畅抒己见,建言正在转型之中的华文文学发展,相信这些真知灼见可为这条文化“寻根”之路指引迷途。(完)

【责任编辑:王盼盼】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