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乌兰语言学校校长:中文课应该与文化联姻
中国侨网12月6日电 据西班牙《欧华报》报道,西班牙乌兰语言学校校长乌兰日前写下了她在西班牙教授中文的感悟和思考,文章摘编如下:
时间过得如此快,来到异国西班牙,教孩子们学中文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留下了很多的教育感悟。
我想,理想的中文课一定与文化联姻,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一个好老师应该是站在讲台上说上几句就营造了气氛,就烘托了课堂环境,讲解形散而神不散,而那“神”就是文化。它是课堂的灵魂,主宰了孩子们的情感和才智。
记得乌兰语言学校刚成立不久,迎来了第一批孩子,我经常被孩子们直呼名字,听了总是一激灵——“啊?” 是我的第一反应。
生长在西班牙的华裔后代身处两个世界碰撞交融的叠加地带。出了家门是扑面而来的西方世界,成长于此深受浸染;回家却又是父辈耳濡目染的神秘中国,隔靴搔痒终觉疏离。在家里,有文化和年代的隔膜;在外面,有文化和种族的隔膜。
在我看来,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历史,把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传统的礼仪通过故事的形式给他们展现出来,孩子们会感受其中,知道我们有那么厚重的历史,当面对外族歧视时,他们就会多一些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会迷失了自己。而面对国人时又不失礼节,受别人待见,才可能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不然哪来的事业发展? 家庭幸福?
说到海外华文教育改革,最近,我仔细阅读了北京语文教学改革的文件,很高兴看到其中也不再纠结于学会几个字词,让孩子们疲于考试了。文件提到小学1-2年级重点关注学生正确掌握拼音、笔顺、握笔姿势等基础内容,也就是说小学1、2年级重要的是学会几个学母语的基本功。
基本功扎实了,之后孩子们自己就会根据拼音阅读了,这点也是我校教学中一直反复强调的。在每月一次的教学研讨会上,我们要也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而群策群力,讲哪些故事? 故事中的角色扮演? 什么样的教学游戏便于开展? 都是教学讨论的内容。
针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文件提出,3-4年级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初步学会默读、略读,乐于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5-6年级重点培养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
我们看到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阅读,3-4年级指导学生读懂单篇文章,理解重点内容。5-6年级注意篇章整体阅读,品读重点段落,基本理解作品内涵。对于生活在海外的孩子们来讲,能读到三年级,大都已经10岁以上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力和国内的孩子显然不同。我们更要注重阅读方式和方法的指导,从而引导他们提升阅读品位,增加文化积淀。
文件还提到,要重视汉字书写、书法、楹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要多看、多读、多背古诗、古文,多接触长我们志气的经典故事、篇章。就是说传统文化的学习,要形式内容统一起来,既注重传统文化的内在美也要注重外在美,才能学到真正的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西方长大的中国孩子有自己独天得厚的优势,如果有好学校好老师的引导,他们将在10年20年后更有机会在世界大舞台上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成为最重要的力量。
但是,不得不承认,西班牙的中文学校良莠不齐,一些中文学校的老师没有任何经验,不经任何培训就上岗,上完课拿钱走人,不可能对孩子未来几年的学习去规划设计;一些中文学校教学沿袭传统的“抄写生字、背书、背作文”的方式枯燥而乏味,结果一两年后孩子背会了生字词,却不知怎么用,作文写得依然大同小异,没有灵魂,很多孩子完全迫于家长的压力才勉强去学校;也有一些学校看着哪里生源多就去分一杯羹,靠学费低招来学生,由此带来的价格战,影响的不仅仅是教学质量,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孩子们的人格发展朝向何方? 正所谓教书重要,更重要的是育人。
孩子的教育要融入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全面成长。他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怎样?他会关心别人吗?他会合作吗?有礼貌吗?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他看到其他同学的好东西,是怎么想的?你是否真正了解你的孩子?
爱心、责任感、尊重别人、自我管理,这些是比学习成绩、特长技能更重要的,但也恰恰是最被忽视的。如果我们过去有所忽略,希望我的提醒能给你一些启发,让你重新审视孩子,认识孩子,发现孩子。
让孩子们学中文吧,给他们一把开启未来的钥匙。有一天,当他们自己有了欲望要进入中国文化的川流谱系时,他们的钥匙可以开启那个世界。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路途,他们会自己找到自己在地图上的那一点。(乌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