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两赴塞尔维亚教汉语 以和为贵传播文化 (2)
以和为贵 传播汉语文化
在塞尔维亚,朱琳还有一个身份:孔子学院的老师,传播中国独有的儒家文化。为推广汉语文化,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就是由汉办承办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孔子学院的学生来自当地社会各个阶层,既有已经工作的职员,也有退休老人,还有小学生、中学生,他们学习汉语主要是出于兴趣。
在朱琳看来,国外对汉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是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和经济发展而逐渐增加的。以塞尔维亚为例,2009年2月,她第一次赴任时,塞尔维亚仅在贝尔格莱德大学有两名汉语教师和一个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波黑人或黑山人想要学习汉语,必须到贝大。2012年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举行第一次会议后,这种情况得到了彻底改观。塞尔维亚教育部在中小学试行汉语选修课,汉语在塞第一次被提到了和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语言一样的位置。国家汉办每年往塞尔维亚派送十几个志愿者,到大中小学任教。
在塞尔维亚,汉语也有类似英语四六级的等级考试,学生通过汉语水平考试相应等级,便可以申请到中国留学的机会。贝大是巴尔干半岛最早开展汉语教学的大学,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获得相应的博士学位。针对国外的汉学研究者,中国也推出了“新汉学计划”,可以资助国外的学者和学习汉语的学生到中国深造。其中针对博士学位,有中外联合培养博士,在国外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再到中国的大学学习,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很受欢迎。
意外惊喜 她受到总理接见
2014年12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完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并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后,接见使馆工作人员及在塞中资机构、华人、华侨及公派教师、留学生代表。朱琳做为公派教师代表有幸出席,这一幕让她永生难忘。“大使馆通知我,19日下午3点提前到达指定地点,接受总理接见。”朱琳说,自己是众多公派出国的汉语教师之一,能得到李克强总理的接见,实在是太幸运了。
短暂的接见中,李克强总理向代表们介绍了国内的形势,阐述了中国和塞尔维亚合作的重要意义,彼此是和平增长的伙伴、文明交流的朋友。在塞尔维亚的中国人,无论是什么工种、什么性质,都是为国内的经济大局服务,带动中国与塞尔维亚乃至中欧国家的深远合作和发展……总理的话,鼓舞人心,令在场的中国人激动不已。
“第一次亲身经历和总理在一起的短暂时光,他亲切地和在场人员握手、交谈并合影。临走离开酒店前往机场时,我们列队欢送,总理向我们挥手告别,还亲切地问我们合到影没。我们国家的总理,原来如此平易近人!”朱琳感慨地说。(记者 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