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丝团”探访大马华教:坚持不懈只为传承(2)
人物名片:林福山
林福山,拿督斯里,马来西亚林木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经理,马来西亚福联会副总会长、吉隆坡双溪威华小董事长、双溪威福建会馆主席、雪隆安溪会馆副会长、马来西亚广东投资促进总商会会长
“新海丝战略是伟大构想,未来的发展潜力在福建”
林福山祖籍也是泉州安溪。自父辈起,他们家族在马来西亚做了不少公益事业,也曾回安溪官桥老家,捐桥建路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伟大的构想,未来的发展潜力在福建。”林福山在接受海都记者采访时说,马来西亚与中国是隔海相望的好邻居,马来半岛连接着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相信抓住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借助马来西亚与福建两地紧密相连的地缘人缘和资源互补等优势,将大有可为,合作空间广大。
“华人是很团结的”,林福山说,马来西亚人口约3000万,华人占总人数的1/4左右,自发组织了同乡会馆、宗亲会馆,经过时代的演变,逐渐衍生出工商会、校友会、宗教团体和公益组织等不同类型的团体组织。“社团的发展举足轻重,遍布各个区域,且发展紧随时代的步伐,在早期持续支持中国的建设,捐资出力、修桥造路、投资发展。”
根据马来西亚政府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中马两国的贸易总额将达1600亿美元。在林福山看来,未来的发展潜力在福建,而且政策很重要,相应的政府对外优惠政策应该要有持续性,不轻易变化,才能吸引企业家前往投资。
随着海丝战略的提出,目前,中马双方的对接明显多了,马来西亚、广东的双边企业家理事会已获批,未来将增进双方的贸易往来。
追访海丝印记:渐行渐远的唐人街 一直延续的拼搏劲
吉隆坡的茨厂街就是唐人街,位于吉隆坡老城区南部。
街的入口处,中国风的红色牌坊大门,大大的金色繁体字“茨廠街”,屋檐下并排挂着一个个红灯笼,屋顶上立着两条中国龙,这个中式大门,为热闹的街更添景致。
这里依旧卖着中国凉茶、龟苓膏、豆腐花等中国传统饮品,也有写着MADEINCHINA的各式中国服装,但不得不说,这是一条繁华不再的唐人街:华人的身影在这条街上渐行渐远,这里充斥着大量的印尼、印度、马来人的商户,几乎见不到几个华人老板的身影。由于华人游客大量往来,这里大多数的非华裔老板们都会简单的普通话。
这里很少华人老板的身影,但华人曾经的打拼和吆喝叫卖,被其他民族以相同的方式,延续至今。
探访海丝花絮:乘坐观光车城市走透透
初到吉隆坡,坐“Hop-OnHop-Off”认识这座城市是最合适不过的。这个双层观光大巴,每天早上8点30分到晚上8点30分,每隔20~30分钟一班,全程23个停靠站,包含40多处景点。有效时间分24小时、48小时两种,有效时间内随上随下。24小时的票价为45马币/人(折合人民币约90元)。车票可以在车站柜台买,也能直接上车买。
另一个了解途径,则是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馆内有4个展览室,展出马来西亚历史和经济史料、马来风俗民情、当地特有的热带植物和动物模型等。展品中有16世纪在柔佛拉玛地方发掘出的中国瓷器,15世纪专门为穆斯林制作的明瓷,还有马来西亚皮影戏与各国皮影戏的资料。票价为每人5马币。
海都民间观察员黄达:华文传播的力量
在吉隆坡的双溪威华文小学,熟悉的校园环境让同是教师的我格外亲切。
马来西亚是多元文化国家,马来族是最大的种族,其次才是华人和其他民族,他们保持着各自民族的文化与风俗,因而有了不同的教育制度。华人把祖籍地作为自己的根,而华文华语正是他们延续故土情结的体现。他们在做好自己事业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为办好华文学校捐款捐物。
校园里张贴着鲁迅、孔子等中国文化名人画像,华文标语随处可见;公告栏里的日常活动照片,练习书法、舞龙舞狮、朗诵三字经、珠算等活动丰富多彩;当地的华文学校多与国内的学校缔结为友好学校,经常进行交流访问,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发展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