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东南亚"华文热":越来越多友族走进"华文圈"(2)
在印尼,华文教育的内涵比过去更丰富
今年是中国和印尼关系的大年,两国建交65周年,亚非会议召开60周年,在“一带一路”的新视野下,两国的交往、交流无疑走进了一个新时期。
在印尼采访时,记者曾阅读到一段令人反复咀嚼回味的话。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执行主席蔡昌杰认为:“华文教育远远不是华人自己的母语教学,而是全体印尼民族均可积极参与的事业。”蔡昌杰希望通过发展华文教育,提高印尼民族的竞争力,促进华族和印尼族和谐相处,增进中国和印尼世代友好。
正如泗水新中三语学校校长陈锦球所言,开展华文教育,对己是传承中华文化;对国家,是为印尼培育多语言人才。这种观念代表着印尼华人的现代华文教育观、国际关系观,折射出他们的现代素养、教育理念和现实智慧,与时代潮流十分契合。
今年3月,印尼总统佐科在上任不到5个月内第二次访华,同习近平主席等中国领导人就深化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提升中国与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双方还发表了《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建立副总理级的人文交流机制。4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再次访问印尼,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
无疑,包括华文教育在内的人文交流被当今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华文教育在印尼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阔的需求。也正因为此,中方在印尼华文教育工作中愿意提供支持,印尼人民也十分欢迎这样的支持。
纵深 师资短缺困境如何破
广东省侨办沈卫红博士一直对10年前看到的一组照片记忆犹新——华文教师培训班里挤满了白发苍苍的学生,他们有的拄着拐杖而来,有的看书需要用放大镜,教室外面的走廊里也坐得满满当当。
作为第一届师资培训的工作人员,张玲玲一次次被这些学员的学习热情感动,正是老一代的坚持和努力,使印尼华文教育在中断了30多年后仍保有复活的力量。
一方面是华文人才的普遍缺乏,一方面是社会对华校的需求不断增长,目前华教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师资捉襟见肘。在泰国,同样由于华教的断层和市场需求强劲,华校吸引华文优秀师资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印尼培德三语学校,记者了解到,该校两位当地华文教师都已70多岁。泗水市一直奔波在华教第一线的陈锦球、张玲玲等人,大都年近古稀。当地华文报纸《千岛日报》的采编人员则是清一色上了年纪。
面对海外华教界的需求,中国通过两种形式来缓解他们的师资短缺问题:第一,帮助印尼等国培训华文教师,欢迎有志从事华文教育的人士到中国接受培训,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也可以接受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学历深造;第二,中方从中国选派优秀中小学教师到国外做示范教育。
10天的走访中,记者在各地均遇到从中国留学归来并从事华文教育的年轻人,如八华学校的周慧凤,2011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已工作4年;日惹崇德学校的黄秋美,去年大学毕业,现在是一至三年级的华文老师;林心菲,在广州幼儿师范学校培训一年后回印尼教书,目前已有8年教龄;梁先梅,万隆大专毕业后又在河北师范大学拿到本科学位;俞晴霞,保送到集美大学读本科……
但张玲玲指出,这些留下来教书的年轻人,仅占到师资定向留学生的不到20%。
“每年都有许多华裔高中毕业生被推荐到中国留学,作为定向师资培养。但毕业后,他们轻易在中资企业、旅游业、经贸业找到高薪工作,华人家庭又比较殷实,辛苦且收入不高的华校教师一职对他们吸引力有限”。在一些旅游发达地区,甚至出现华校学生流失问题,原因在于学生学会了华文的日常交流后,便迫不及待地出去工作赚钱。
一份广东省侨办提供的调研报告显示,虽然教师数量在不断增加,但素质提高不快,中国外派教师成为很多华校开展华文教学的主力,不少学校仍由中国外派老师承担汉语主课教学,有的学校本地教师以兼职为主,规模大、发展好的学校还比较少。目前,华文教师趋向来源多元化,各个国家华校都有大量中国公派教师,其中广东在印尼就有90名外派教师。
权威信息显示,近5年来,国务院侨办每年邀请15800名海外华文教师到中国参加汉语言基础知识等的系统培训;组派了111个专家团分赴25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培训。通过提供奖学金的方式,为海外华校培养1700多名具有本科学历的骨干华文教师。应海外华校的需求,每年从国内选派赴海外任教的优秀教师,从原来的两三百人扩展到现在的1000人。( 林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