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名北京高校外国留学生争夺“汉语之星”决赛席位
中国侨网6月6日电 (记者 杨凯淇)6日,第六届“北京外国留学生汉语之星大赛”半决赛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北京高校的40名外国留学生展开激烈角逐,争夺20个决赛参赛名额。在此之前,选手们已经参与了海选、初赛、复赛三轮选拔。
大赛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汉语国际推广中心承办。据介绍,本次大赛的参赛规模为历年之最,共有28所高校的300多名留学生参加了海选环节。所有参赛的外国留学生均就读于北京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质高校及科研院所,拥有正式学籍且具备一定汉语基础及汉语表现能力。
此次活动旨在弘扬中国文化,展示北京高校国际汉语教学成果,突出北京地区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特色,提高在京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其对北京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的了解。
根据赛程设置,半决赛开始前,40名选手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择了各自的文化任务选题,并以此为主题拍摄完成了时长为210秒钟的视频短片,提交给组委会。
比赛现场,选手们随机从参赛视频库中抽取视频并观看后,从视频内容的文化价值或视频中选手的汉语表现等作出评价,并回答评委提问。每位选手的文化任务视频制作得分和现场表现得分相加,综合得分较高的前20名选手晋级决赛。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爱卡告诉记者,她在北京留学已有三年,能够进入半决赛她十分开心,这次比赛也让她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都非常喜欢汉语。“我从小就很喜欢中国文化,不过那时看一些中国的电视剧,都是要看那种带俄文字幕的,现在我已经可以看中文版的了。”
比赛中,不同国别、不同肤色的40位外国留学生相继登台,其中不少选手的汉语水平已经和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相差无几,很多人甚至还带着地方口音。
来自加纳的汪智东就说了一口流利的广东普通话。他笑着说,大概四五年前,他的父亲来到中国广东经商,他便随父亲在广东定居。在此之前,他的中文是零基础,现在的汉语水平基本上是凭借在广东生活学习的几年时间里积累起来的,所以有点广东口音自然并不为奇。他透露说,除了会讲普通话,他还能用地道的粤语和广东人交流。
担任此次大赛评委的资深媒体策划人方位津在接受中国侨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大赛更加注重对参赛选手汉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通过选手们在半决赛中的表现,她认为选手的整体水平很高,令她感到欣喜的是,多数选手已经能够习惯于用汉语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同时用汉语言同步表达,此外,选手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知识面也很宽泛。“相信最终选拔出来的‘汉语之星’,一定是实至名归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