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埃及开罗大学孔院汉语教师:朝着梦想努力奔跑

2015年06月15日 14:1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十几间教室,简单的桌椅,一间图书室和一间活动室,这便是埃及开罗大学孔子学院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大舞台,也是在这里任教的汉语教师们工作的小世界。

  开罗大学孔子学院2008年由北京大学与埃及开罗大学共同建设,中国国家汉办派出中国教师任教,开罗大学提供教室与教学设施。自开班以来,已有4000多学生参加过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学习。目前,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已在汉语教学、中埃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广泛影响,成为埃及最受欢迎的汉语教学机构之一。

  在孔院任教忙碌而充实

  “过去两年多,印象最深的就一个字,‘忙’,”刘昊笑着对新华社记者说。她2012年来到埃及开罗任教,现任孔子学院院长助理。这名30岁出头的女老师已习惯了忙碌充实的工作。她一边同记者聊天,一边仍在改学生们的作文。

  “孔子学院的报名没有限制条件,任何想学中文的埃及人都可报名,这里大多数学生来自埃及各所大学的中文系,他们想要在这里增强听力和口语能力,”刘昊介绍说,“还有许多人学习商务汉语、旅游汉语,希望拓宽就业渠道。”

  据记者了解,虽然孔子学院每期几百埃镑(1美元约合6.1埃镑)的培训费用对大多数埃及家庭来说仍旧是一笔不小负担,但这并不妨碍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每名老师平均每周上课时间达到19.5小时。

  “虽然工作忙碌,但孔子学院的工作带给我莫大的成就感,”刘昊说。在她的课桌上,摊放着各类汉语教学书籍,每一页都用铅笔做了各种标注。她告诉记者,开罗大学孔子学院的老师们正在合作改编国内汉语教材,目的是结合国外教学情况,出版一套更适合当地学生的教材。

  “我与埃及的‘不解之缘’”

  王蒙是记者采访的老师中年龄最小的,圆圆的脸庞带着中国姑娘独特的甜美。她向记者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开罗大学孔子学院。除教室外,图书室为学生提供各类中文读物,活动室中摆放着一架古筝,是专程从北京运来为学生教课使用的。在宣传栏里,则挂着学生们在中国长城上的留影以及多幅书法作品。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充满了中华文化元素。

  “几乎每天从早到晚呆在学院,我们像是一个大家庭,”王蒙说着,露出甜甜的微笑。“当然,我与埃及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开罗工作与生活期间,王蒙结识了一个阳光的埃及男孩,为她在异国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滋味。

  “蒙-蒙-很-漂亮!”名叫马格迪的小伙子用笨拙的汉语对记者说。

  “原本很担心自己是否能适应埃及的生活,来了之后才体会到埃及人的热情,我在这里融入很快,”王蒙说,“我与学生们主要用汉语对话,与马格迪用阿拉伯语、英语和汉语聊天,在埃及的每一天都很开心!”

  “我已确定下一站目标”

  “父亲给我起名‘银燕’,就是希望我像海燕一样展翅高飞,”谢银燕对记者说。这名来自北京大学对外汉语系的老师2013年来到埃及,在她的辅导下,开罗大学学生连续两年获得“汉语桥”中文比赛埃及赛区特等奖。

  “2013年正值埃及局势动荡,每周都有游行示威,甚至在学校附近也有爆炸袭击。但无论外面有多乱,每天总会有学生在教室里等着我们,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们也会照常上课,”谢银燕说。

  谢老师的书桌整齐地码着几十本汉语教学书籍,旁边则挂着几支毛笔以及一张密密麻麻的日程表。

  “这些书是我来埃及时用行李箱带过来的,一起带来的还有墨汁、毛笔、宣纸等等教学用具,后来发现这些东西真成了工作中的宝贝,”谢银燕笑着说。

  在回答如何辅导学生参加“汉语桥”比赛时,谢银燕说:“学生们总是给我惊喜,比如今年辅导一个女孩子学习古筝和书法表演,她的领悟能力使我惊讶,同时学生们也非常刻苦,像古筝这样极具中国特色的乐器也能学得像模像样。”

  谢银燕还告诉记者,埃及的学生十分体贴,她用的保温杯、防晒霜这些小东西都是学生送给她的,房东阿瓦德一家也待她如亲人。“每次总是在我最忙的时候,晚上一回到家,房东太太就端来她亲手做的美食,我真是太感动了,学生们与房东一家的关心是我在这里工作的最大动力,”她说。

  谈到未来计划,谢银燕告诉记者,有一天,学校外面发生恐怖袭击,她与几个学生只能呆在教室里,大家都十分担心。于是她给学生们听一首中国歌曲,名叫《在路上》。歌词里唱到:“和我一样,背上行囊,脚步丈量远方,梦想开放。”

  “我没有想到学生们很快理解了歌词,他们对我说,‘老师,我们的国家还在路上,我们自己在梦想的路上’,”谢银燕对记者说,“我当时忽然感觉,我们大家都在努力奔向梦想的路上。”

  “结束在埃及的教学任务后,我还想到别的国家继续教汉语,已确定下一站目标,”她最后笑着对记者说。(王雪)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