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福庆孔子课堂:学汉语让华人子弟留住“根”

“我很喜欢汉语课,老师带我们做游戏、背古诗,不论大人小孩都很快乐。”6月17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新丝路·辐射新中心”全媒体采访组来到位于缅甸曼德勒市中心的福庆孔子课堂,正在上课的8岁孩子陈瑞祥对记者说。旁边的教室里,琅琅的汉语读书声传出窗外,让这异国的校园顿生亲切之感。连日来,采访组还走访了仰光港波昂觉码头、仰光传媒集团、仰光云南会馆、缅甸新知华文书局等处。
中国人缅甸人印度人 都能来这里学习汉语
据陪同我们的中方主任何林介绍,缅甸曼德勒福庆学校孔子课堂于2008年5月14日揭牌,经中国国家汉办批准,由云南大学与曼德勒福庆语言电脑学校共同主办,是中国在缅甸设立的第一所孔子课堂。这些年来,孔子课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需要的学员开设了拼音、口语、写字、文化等初、中、高级课程。记者了解到,缅甸学校的假期,是学生来福庆孔子课堂补习汉语最热闹的时候,高峰时学生达到1200余人。学校以语言课为主,辅以文化课程。一周上6天课,每天两节课,时间在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
为了让成年人和孩子分开学习,孔子课堂分速成班和正规班,正规班华裔儿童占70%以上,学期为6个月。速成班主要面向成年人,学期为3个月。
何林介绍,孔子课堂最重要的作用是“留根”——让华人子弟学会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促进缅甸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这里和其他华文学校最大的不同在于——学校不仅仅招收中国人入学,缅甸人、印度人和其他南亚国家籍人士都可到此学习。目前,孔子课堂已成为缅甸民众、旅缅华侨,尤其是青年一代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平台。
汉语类人才需求庞大 全缅开设31个教学点
近年来,中缅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语言类人才需求量庞大,福庆孔子课堂已在全缅开设了31个教学点。从2009年开始,学校老师分批去中国留学,2012年开始,陆续学成回国,目前已完成汉语教师本土化的培训体系,员工全是缅甸人。不仅满足自己的教学,还可支援到其他的教学点。
“华人子弟学好汉语,会生存得更好,更能得到当地人的接纳。”何林认为,学习汉语不能仅仅为了一些空洞的口号,要考虑到学后的出路问题。当地中资企业和其他类企业都急需精通中、缅文和英文的人才。学校会尽力为这些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为学生日后提供更多的出路。
“未来学校将以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为核心。并推动缅籍学者和中国大学的研究合作,另外还要创建一批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争取中国官方和民间团队结合,去关心当地社会发展,让缅甸文化和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何林表示。
在福庆孔子课堂的顶楼,记者还发现了一个小型的缅甸文化展,有传统的打击乐器、刺绣、牛车等。“我们做这个展览,就是希望中国人了解缅甸文化,让缅甸当地人知道我们重视缅甸文化,这样更利于双方融合交流。”
陈富民 曾留学云大的缅甸华人男孩
“你汉语很棒!”交谈中,记者忍不住夸赞陈富民的汉语。
“因为我是华人,而且我曾留学云南。”陈富民告诉记者,“我爷爷是福建人,奶奶是广东人,爸爸妈妈则出生在云南,算是云南人吧,这样一来,云南也就成了我的故乡。”因此,他把前往云南留学当作是一场寻根之旅。
2007年,陈富民来到云南,进入云南大学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初来乍到的他并没有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感到陌生,“云南的少数民族多,生活习惯和缅甸差不多,而我从小就学习汉语,很快就适应了。”但他渐渐发现,自己的汉语水平与当地人依然存在差异。“在缅甸时,我觉得我的汉语水平已经很不错了,但来到云南后发现,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他回忆了一件有趣的事,“课堂上,老师让我们朗诵古诗词,当我念出‘床前明月光’时,班里的同学都笑了,因为我把这几个字的前后鼻音都搞错了。”之后的学习中,他更加注重练习自己的汉语发音,力求与当地人一样。
2011年,从云南大学毕业后,陈富民选择回到缅甸工作。他告诉记者,最近几年,缅甸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除了工业、矿产和玉石,基础设施投资也多了起来。”他还表示,“对于缅甸人来说,和中国是很亲密友好的关系,大多数人对中国都挺了解。”
作为毕业多年的云大留学生,他说,“目前中国各地的大学都会到缅甸的孔子学院招生,开放了许多学习领域,很多学生纷纷选择去中国留学。”他相信,“留学生们会在中国有更好的经历。”
林深竹 会说云南话的缅甸华人女孩
“你们好,我是你们在曼德勒的翻译。”清晰的中文发音,柔声细语。20岁的林深竹自幼生活在曼德勒,她的曾祖父、曾祖母从云南大理迁居到缅甸,代代繁衍,如今已是第四代。
但出生在曼德勒的她至今没有回过故乡,对中国的印象大多来自网络社交媒体和书本。“我去过瑞丽、芒市,感觉那里比曼德勒繁华很多。”这便是她对故土的评价。她告诉记者,对于云南,长辈们的眷恋会多一些,而自己这一代人更愿意留在缅甸,“感觉这里才是自己的家”。
“偶尔会翻阅一下爸妈订阅的中文报纸,经常光顾缅文书店却没有踏进过曼德勒的新知华文书局。”林深竹说,爸妈平日里会去参加一些华人社区活动,但周边的华人同学包括自己,对这些活动并不感兴趣。“过年时的彩灯会很多年轻人会参与,热闹有趣的活动大家比较感兴趣。”她觉得,要想吸引年轻人参加华人活动,传递华人文化,必须用新的形式,而不仅是长辈们的聚会。
从事了4年导游工作的林深竹接触了很多人,她告诉记者,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缅甸,对经济、贸易等有所了解的翻译在当地很“吃香”。“和在仰光不同,当地华人汉语水平并不是特别好,但在曼德勒,大家基本都会中文,所以要掌握的词汇多、懂的知识多,才能做好翻译。”而与中国人的接触,让她的汉语表达越来越流利,“妹妹中文成绩比我好,但实际交流可能不如我。”(赵岗 刘晓颖 刘祥元 刘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