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青年汉学家研修班:更精细地了解中国
7月22日,少林寺。
“有句话叫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有道理吗?”“外国人来少林寺学习有什么要求?”“佛教对中国老百姓有什么影响?”
面对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以色列、尼日利亚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36位青年汉学家的问题,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一一解答。“中外交流和人与人交流一样,需要心的沟通。”释永信说。
对此,来自印度的茅笃亮和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叶尔纳深有体会。7月6日—24日,由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青年汉学家研修班”在京举办,他俩已是第二次参加研修班了,今年,他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华研修
知名专家授课,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深入了解中国
讲着一口流利且标准的普通话的茅笃亮,是印度杜恩大学的一名中文教师。在医生、工程师等行业备受追捧的印度,他却立志成为中文教师,“中文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声调和汉字,学汉字,才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茅笃亮的“老同学”叶尔纳是个年轻帅小伙,他认为,“作为汉学家,我们的任务是全面了解并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
涉及中国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政治、当代社会、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这届青年汉学家研修班的研究方向多样,学员有国家智库和研究院的研究员、大学教师,也有社团机构负责人、专职作家和翻译家。文化部外联局政法处处长朱琦介绍,研修班为每个学员量身打造研修计划,让其更深入和精细地了解中国文化。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中,王蒙、厉以宁、葛剑雄等著名学者在研修班开讲,帮助汉学家们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主办方还组织学员们赴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外交学院等合作单位,与对口领域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一起进行专题研讨和交流。随后,他们又到河南安阳实地感受中国文化。
“在印度,我看到的有关中国的书、听到的有关中国的信息,都是从西方国家翻译过来的。中国知名学者亲自为我们上课,实在是个难得的机会。”茅笃亮感慨,能亲眼看看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各国汉学家交流也让他受益匪浅。在少林寺与释永信进行交流后,他当场学起了武术,独特的少林寺文化给茅笃亮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国实践
发表汉学研究文章,推荐学生来华学习,积极推进中外文化交流项目
如此深入研究和实地体验相结合的研修,让汉学家们收获颇丰。
去年,茅笃亮在印度报纸和期刊上,发表不少有关汉学的学术文章,在课堂、学术会议上,他也积极地将自己在中国的所学、所见、所闻与大家分享。“到了中国,你可以看到女人们是多么的安全和自由。晚上12点以后,她们还可以在街上走动。中国男女是平等的,这一点印度做得还不够。”茅笃亮建议学生来华学习,他的一位学生去年就到了北京语言大学留学。
除了教学研究,茅笃亮对中印文化的交流项目也十分上心。去年,杜恩大学举办主题为“城市和城市的变化”的电影节,他积极促成了中国导演贾樟柯的电影《站台》的放映。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地不少观众的喜爱。有观众说,在电影里能看到中国城市的故事,也能看出印度现存的问题。“语言不同,但情感相通。”茅笃亮希望能以中印电影交流为切入点,让更多印度人了解中国。
而对一直关注政府关系的叶尔纳来说,今年的研修选题跟去年一样,还是中国公务员制度研究。但与去年相比,如今他对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者。我想深入了解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借鉴其中的优秀经验。”
为推动相关研究,今年5月,他邀请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参加在阿斯塔纳举办的公务员制度学术会议。目前,他正在构思一篇发展中国家任人唯贤制度的研究论文。说到未来,叶尔纳坦言,他会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一带一路”计划上,“我希望能更好地阐述计划的内涵,研究怎样形成联动机制,让这项政策惠及更多地方。”
未来发展
鼓励汉学家了解中国,同时我们也应了解他国眼中的中国,加强双向沟通
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文化正更多地走向世界。但是相比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文化在海外的认知度仍然偏低。茅笃亮坦言,“大家印象中的中国还是古代文明大国,他们并不了解现在的中国。”
如何促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是汉学家们最关注的话题。而要想让世界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发自内心地接受中国文化,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平台和沟通渠道,打造特色鲜明的高端文化交流平台尤为必要。“在印度,大家主要关注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积极进行文化传播,类似‘青年汉学研修班’的举办,正是中国加强‘软实力’的表现。”茅笃亮说。
在汉学家们看来,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还是应该多举办有自己特色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专家、学者融入其中,培养中国文化传播的人才。茅笃亮认为,中国可以加强和各国驻华大使馆的联系,比如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也可以通知或邀请驻华使者。一方面驻华使馆会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别的国家也会在类似活动中邀请中国学者。
叶尔纳认为,中国应该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中国在进行文化传播时应该更加关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对中国的看法和想法。研修班鼓励外国汉学家了解中国,中国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国眼中的中国,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他国的优秀文化。这是一个各国文化相互传播的过程,而不是中国文化单方面输出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P说,汉学家们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正是加强中外双向沟通、加深相互理解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只有加强“使者们”对中国文化的正确理解,才能促进中国文化以更客观、更真实的面貌走出去。(王珏 娄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