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赴印尼汉语教师钟冰:让汉语在印尼华人中传承下去

2015年08月10日 10:26 来源:番禺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钟冰老师(左二)和她的印尼学生们
钟冰老师(左二)和她的印尼学生们

  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原广东番禺沙湾实验小学副校长钟冰到印尼支教十个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弱女子”远赴重洋到一个政局并不安稳的国家去支教?支教中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她是否后悔此行?日前,记者约到钟冰老师进行专访。

  跟着心走 不后悔

  “为什么会愿意到印尼支教呢?”采访钟老师时记者开门见山地问。“为了200万华人,我想让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印尼的200万华人中传承下去。当然,我的力量很微薄,但是只要每一个人都愿意为了这个目的而努力,我相信一定可以做到。”钟老师很认真地对记者说。

  钟老师告诉记者,从2002年开始,广州市外侨办与市教育局就开始合作,派出老师到印尼等国家支教,去年她刚好负责接收市教育局的文件,看到了这个支教文件后,她查了许多相关的资料,终于鼓起勇气向校长申请参与支教。“你的家人支持你这次行动吗?”记者问钟老师。“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不支持,毕竟要离开家一年,而且那里的政局也不稳定,但最后我丈夫还是支持我去,他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我很记得他对我说,‘跟着心走,不后悔。’”在家人担忧的目光中,2014年8月,钟老师坐上了飞往印尼的飞机,前往印尼泗水艾莉学校支教。

  紧张的教学 简陋的环境

  “艾利学校的情况如何?”记者问钟老师,“很艰苦。生活上很简陋,教学任务重。”钟老师很坦白地告诉记者。

  学校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还苦苦地支撑着办三语教育,于是在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苦了老师们,也苦了学生们。“举个例子,两块炸豆腐,一份蔬菜汁,一份米饭就是我的午餐。而课程任务是一周22节课,每天早上六节、下午四节,中午只有很短的30分钟吃饭时间。现在想起来也觉得不可思议,我们克服了种种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一学年的汉语教学任务”钟老师对记者说,在印尼,三个老师很认真地锻炼身体,就是怕生病会增加经费,所以平时互相照顾、互相鼓励,虽然过得比较艰苦,但是她们没有缺过一节课,不迟到,不早退。即使是生病了,也都是坚持上完课再看医生,没有落下一节课。

  五个句型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在当地教汉语,难吗?”记者问钟老师。“难,因为汉语是学生们的第三语言。我教了一两课发现以国内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是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于是我努力研究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钟老师介绍。

  她教的是四、五、六年级的汉语会话与写作,于是她给每个年级制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各年级的要求有所侧重点,在四年级教学中,钟老师着重抓住了五个句型的练习,即“谁是什么”“谁怎么样”“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把这五个句型贯穿到课文的句子教学当中,帮助学生清晰印尼语和汉语语序上的不同。五年级同样要强化这五种句型的学习,还对人物描写、事情描写、事物描写及方位描写方面作统一的布置,分步去实施,效果也不错。六年级除了要强化五种句型的学习外,还增加了阅读的篇目,了解更多的汉语表达方法,如在修辞方面也有较多的渗透,在谈论自由思想开放空间也有涉及,拓宽小学毕业生的认知领域也是逐渐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部分。

  “你如何评价你的教学成绩?”记者问钟老师,“这个很难评价,学校也没有给我一个评价。但是我能肯定的是我做了不少让我有成就感的事。”钟老师向记者列举了一些她觉得有成就感的事:辅导了一个学生通过“汉语等级”三级考试,让他获得到中国的汉语学校学习的资格;鼓励学生向华语报纸《千岛日报》投稿,其中陈智德同学的一篇《愤怒的小鸟》刊登在报纸上。钟老师自己也把教学中的感受写成文章投稿,《考试究竟是为了什么》和《好品质是如何养成的》分别刊登在《千岛日报》上。

  “支教一年,感受很多,新的工作挑战,另一种生活的模式,全方位考验着自己生活与工作的能力,面对着各色各样不同种族的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在考验着我,让我在陌生的环境里要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多层次地丈量事情的轻重缓急,多对比地进行策划与思量,多体谅不同的做事方式乃是国家之间认识的差异而已,因此,在工作中学会感恩,学会谅解,学会宽容与保持乐观的工作生活态度。让自己在教育生涯中多了一笔难得的海外教育经历,那是一辈子都难忘的记忆。”采访结束时,钟老师感性地说着支教的感受。(崔智颖)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