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寻根之旅”教师:给孩子们种下中华文化“萌芽”

2015年08月10日 13:42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8月10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穿上了名为“水衣子”、“彩裤”的练功服,拿着扇子一摇,来自加拿大的李天乐就变了身,染着黄头发,戴着黑框眼镜的他开始捏着嗓子说话。在本次“中国寻根之旅”北京集结营中,他是戏曲分营的学员。中国戏曲学院老师刚表演完,这个高高大大的男孩就也拿扇子遮住半边脸,演起“犹抱琵琶半遮面”倒是也有模有样。在李天乐眼里,“反串”就是中国曲艺的精髓,也是传统中华文化最吸引他的地方,“我就是想学女生的扮相,这一点最好玩儿了。在世界其他地方好像没有这样演戏的,特别有意思”。

  在形体课上,他也是紧紧盯着老师的动作,哪怕就是简单的站立叉腰的姿势,都像调动起全身的细胞,练得很投入。顺利完成一个动作之后还会偷笑出来,好像对自己很满意。“我也很期待这几天课学习完,可以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他笑着说。

  而对于在比利时出生长大的20岁姑娘夏霏霏来说,“美”则是她对京剧艺术精华的理解。老师帮她画了旦角的妆容之后,这个爱美的姑娘在镜子前来回端详,急切地让朋友帮她拿手机拍照。她的中文不太好,之前也没有什么机会深入了解戏曲。但镜子里白面红唇,眼部桃色并向上挑起的自己让她瞬间对戏曲有了兴趣,“我从没觉得自己能这么中国女人”,她笑着说,连动作都显得轻巧、收敛了许多。旁边的志愿者就指着身上绘有卡通京剧脸谱的T恤给夏菲菲讲解,这是花脸、这是旦角、这是小生……她也听得用心,还跑过去跟正在画花脸妆的朋友做对比。

  通过老师的讲解与演示,他们了解到一个最简单的旦角妆容要画好最少需要一个小时,而对于武生来说,练功则是一辈子的事。为了让他们能体验到这门博大精深又“耐得住寂寞”的中华传统艺术,戏曲学院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兼顾传统与有趣,既有戏曲形体课,也有戏曲服装、化妆体验。“寓教于乐是我们秉承的宗旨”,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教师孙昊告诉《欧洲时报》记者。

  相比于他们的兴致勃勃,来自德国的管龙志就显得不那么投入。对于14岁的他来说,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学习怎样站丁字步、怎样恭手实在是有些“无聊”。他告诉《欧洲时报》记者,在中文学校里他最喜欢的是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而对于来中国参加夏令营期待更多是到北京看看历史古迹。

  对此,他们的领队、德国汉堡汉华中文学校的教师丁成显得十分理解。在他看来,这样的分主题学习对这些华裔青少年来说能够有“启蒙”的作用就很好了,“孩子们在海外长大,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向往的。但同时又很茫然,并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

  的确,在海外华裔青少年眼中,“Beijing opera”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可对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也就只是一个词汇而已。在戏曲营观看了纪录片《梅兰芳》,触摸到了京剧华美的服饰,也亲身体验了形体课,绘制了脸谱之后,这一百多名来自法国、德国、比利时的青少年很多才第一次将京剧具象化。

  “通过分主题的学习,让他们知道有这样的东西,同时能引导一部分学生对某一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这就是最大的意义”,丁成笑着说,“我相信明年肯定会有学生说我还要来学翻跟头”。

  从事华文教育多年的他对华文以及中华文化的教育也有过思考,“对于这些在海外出生、长大的孩子来说,不能求速成。就像我在华文学校也教授中国历史,学生能知道张飞、赵云的名字我都觉得很欣慰,不能一下子要求他们对三国那段历史倒背如流”。在他看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一样,“看到了,了解了,才有可能触碰他们的兴趣点”。(杨静怡)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