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意大利华裔少年:以武会友相聚中国 学会自强不息

2015年08月11日 09:12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8月11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武术教会我们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不该出手,它让我变成一个懂得控制自己的男孩。”17岁意大利华裔胡大卫如此说。2015中国寻根之旅——武术2营共96名营员,他们是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13个国家的华裔少年,“以武会友”相聚中国。“武术教会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期一周的寻根之旅,营员们感慨道。

  武术让我们相聚在中国

  “螳螂捕蝉,走起,嗨!嗨!”胡大卫站在长城上,不断变换着拳种,营员们按下快门将他的每个动作捕捉进镜头。“再来个南拳、北腿、咏春拳,我要在长城上留下最美好的回忆,一展我大中华的风采。”他在长城上一会儿飞腿,一会猴拳,一路欢呼、呐喊,似乎用尽全身心的肢体和语言都难以表达他内心对中国的情感。

  记者初到武术2营时,从很多人嘴里听到胡大卫这个名字,“大卫哥哥最厉害,最酷,他打拳像只猴子,还教我练拳。”来自美国的谢灵莉告诉记者。负责武术2营的授课老师邓晓峰则介绍,胡大卫对武术有着不凡的情感,三年前,胡大卫与武术结缘后,从意大利到中国北京读高中,“他之所以来中国读高中,是为到中国寻求武术老师,学习武术,寻找武术文化的根源。”

  记者走进胡大卫房间时,几个同龄营员正在房间里打闹、聊天。胡大卫一人闭眼、盘腿坐在床上打坐,宛如一位与世隔离的武士。当记者问及胡大卫如何跟武术结缘时,这位武士变身为阳光、乐观,不乏几番调皮的孩童,打开话匣子讲述他与武术的渊源:

  “我出生在意大利,祖籍温州,12岁去了新加坡读初中,现在中国读高中,其实是为了到中国学习武术的。”胡大卫俏皮地说。他讲述,其父母很重视对他的中文教育,在家通常用中文交流,“但是生活在意大利的环境中,大家都在讲意大利语,基础的中文我还是讲不好。”

  胡大卫透露,他从小喜欢体育,生活在欧洲多是接触像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等运动。“不记得几岁的时候,我看到一部功夫片电影《叶问》,就喜欢上了里面的动作,但不知道那就是中国武术,试图想办法去找老师,寻求答案,最后失败了,很失落。”胡大卫讲述,那部电影让他对中国武术产生了兴趣,虽然当时他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还是萌发了学习武术的念头。

  初三那年,在新加坡国际学校,胡大卫学了一个月的跆拳道,与跆拳道老师交流中,无意间得知,儿时看到《叶问》电影中的功夫是中国传统武术。“身为中国人,我竟然不知道那是中国武术,很尴尬。”几转波折,初三暑假,胡大卫下定决心回意大利寻找中国功夫馆。“接触的是中国散打,在那里开始了我的武术生涯,遗憾的是,仅学习3节课散打,就被父母安排回中国参加夏令营。”

  “那时我只知道西方拳击,没有中国武术的概念,在回中国前,上网查了很多武术的资料,了解中国拳种,知道了咏春、北方拳、南方拳,以及两者的区别,很期待学习这些拳种。”胡大卫称,3节散打课让他对中国武术更感兴趣,“但是参加夏令营不能学了,很失落,心情很糟糕。”

  “我永远忘不了,3年前我在温州夏令营的院子里,听到练武的口号,看到影片上的武术动作。”胡大卫告诉记者,当时并不知道父母为他报的夏令营是武术营,当他耷拉着脑袋到达中国夏令营时,让他兴奋的事情发生了。“那个营是武术营,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有人在面前表演武术,我人激动地要疯了。”胡大卫称,或许是缘分,让他真正的遇到了中国武术,结识了一群喜欢武术的华人、华侨和中国的武术高手。“从此,我便在武术生涯上一发不可收拾啦。”

  胡大卫指着该营武术教练黄晓州告诉记者,“他是我武术生涯中有三年之交的黄大爷,别看他看上去很文艺,工夫厉害的不得了。”胡大卫称,中国功夫给他的第一感觉:含蓄、谦逊,有着难以形容的内在美。

  胡大卫回忆3年前的第一节武术课:蹲马步、踢腿、练拳心、拳眼。“哇,这是什么啊,完全不懂,迷茫又觉得有趣。”胡大卫告诉记者,当时很多营员抱怨,夏令营是来玩的,大热天的怎么还在太阳下上课,而他在一角偷着乐。“我来这里练拳就是最有趣的玩,是享受暑假中最幸福的事情,我开心的不行,因为学武术。”

  胡大卫还告诉记者,武术很有魅力,“开始抱怨的那些营员都喜欢上了武术,很多跟我一样,第二届、第三届还来报营学武术的,第一届闭营离别时,那些开始不喜欢武术的营员却跑上去抱着武术老师哭得稀里哗啦。”胡大卫称,“他们跟我一样,爱上了武术,爱上了中国文化。”

  “武术很有魅力,武术中藏着中国的文化”

  “我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都是西方化,15岁连中文都讲不好,对中国更是一无所知。父母不希望我忘记自己是中国人,逼我回中国生活、学习,很苦恼。”胡大卫透露,3年前第一次参加中国武术夏令营前,父母已决定让他回中国读高中,营前,他并不愿意回中国。“营后,就不同了,我想回中国,因为那是武术的故乡,我可以去那里找武术师傅学武。”就这样,胡大卫去北京55中国际部读高中,业余时间四处找寻武术师傅学武。“不能找离学校远的,远了耽误练习时间,把时间花在路上,很可惜。”胡大卫还表示,暑假不能错过寻根之旅的武术营。“虽然我已经参加过三年,但每年,武术老师都会为我量身制作新的武术课程,让我学到更多的新东西。”此外,胡大卫称,参加寻根之旅是一次家庭大团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裔都会因为武术而相聚在中国。”

  “武术很有魅力,武术中藏着中国的文化。”当记者问及是什么原因让他连续三年报武术营、学习武术时,他表示,武术中有中国的文化背景在里面。“拳击是纯搏击性质的,而武术是有文化的,它通过一些套路可以教人一些道德的道、做人的道。”胡大卫向记者讲述,第一年学武回到意大利后,“以武会友”时,一位意大利练散打的“同仁”与其比武,“他的功夫没有我的好,还很嚣张,我可以一拳击倒他,但是我没有那么做。”胡大卫介绍,学武中,师傅教导过他,不能伤及无辜,在与敌手交流、切磋时,要尊重敌手,不要对对方身体和精神上造成伤害。“武术教会我控制,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不该出手。”胡大卫还讲述,他的咏春师傅曾告诉他,武术比赛中,不能使出狠招,不能只抱着一颗赢的心态,而是要以一种谦逊的心态,能赢就赢,不能赢就视为是切磋、交流心得的好机会。

  胡大卫表示,3年学习武术,对他成长影响很大,“我从一个很调皮的孩子,成为一个能控制自己的男孩,武术还教会我做人的道理,它的魅力是无限的。”

  同胡大卫一起参加寻根之旅的尹祥俐告诉记者,她也是第三年到中国参加武术夏令营,“我和大卫一样,父母为我们报营时,我们不知道是学武术的,起初我很讨厌武术,坚持不下来,后来我被舞剑表演吸引了,直到现在感觉离不开武术,它成为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尹祥俐还透露,这届夏令营,她的弟弟也到中国学习武术。“可是我以后就没有机会学习了,很伤心。”尹祥俐告诉记者,明年她将到工作单位实习,没有时间到中国学习武术,为此她感到很伤心。“希望弟弟坚持到中国学习武术,将学到的回意大利再教给我。”尹祥俐憧憬着未来可以和武术同行。

  第一次参加武术营的陈美月则告诉记者,她也是出生在意大利,虽然经常回中国探亲,但是13岁的她对中国文化依旧很模糊,她表示,武术让她进一步了解中国。“我身体不好,运动后喘不上气,武术练习中,我竟然没犯病,很神奇。”陈美月表示,武术教会她坚强与坚持。

  “我更喜欢李连杰,他很酷。”来自德国的华裔李娜说。而几个营员反驳她,认为李连杰很帅,但最帅的是李小龙,他为中国人打拼了一个天下。“对,李小龙的时代中国武术还完全是封闭式的,是李小龙到了美国,把中国的武术发扬光大,让世界上的人知道中国武术的厉害,李连杰、甄子丹等人之所以被认同,是李小龙为他们打了天下。”营员们通过对中国武术的学习,情不自禁地查阅中国的武术史,闲暇时展开了这样的讨论。

  来自荷兰的朱世尊,同样也是第一次赴华参加武术营。他今年17岁,来自荷兰,爸爸是澳门人,妈妈是广东人。他称,父母在荷兰开餐馆,没有时间教他讲中文,他也没有读中文学校。“我自己很想学中文,就到餐馆里跟中国的厨师学中文,这样会讲一点点中文了,经常听厨师们讲中国一些历史、好玩的东西,我很感兴趣,想去了解它。”

  在寻根之旅中,朱世尊与营员交流很困难,时时需要营员的翻译,他却对中国的一切充满无限的好奇。他告诉记者,他很喜欢中国,经常上网查有关中国的一切。这次来武术营,不是因为喜欢武术,“他是中国的文化,我就想来,这样可以多一点点对中国的了解。”朱世尊称,学习武术中都是用中文和师傅沟通,中文进步很大,开始听不懂的武术术语,“螳螂捕蝉当时不知道什么意思,学习时间久了大体意思知道了。”朱世尊还告诉记者,营里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华裔,他们祖籍又是中国不同的城市,“我能辨别温州话与西安话的不同,对中国又多了一点点了解。”

  为期一周的中国寻根之旅——武术营接近尾声,胡大卫告诉记者,他有了自己喜欢的拳种:咏春拳。“咏春拳的速度很快,师傅说过,功夫唯快不破,比起其他的拳,我觉得,咏春拳中含有更多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咏春拳师傅教给我的一些做人的道理。”

  李娜则告诉记者,通过习武,她认为,武术是一种练习心态、精神综合方面运动,“尤其是可以磨练人的精神意志,那种意志叫做自强不息。”

  胡大卫回忆,他曾在意大利散打馆看到一个白胡子爷爷,从外表看上去是地道的意大利人,他在武馆里面练习猴拳。“猴拳打得是很地道的中国武术,是真实、地道的猴拳,一眼就能看出来。”胡大卫称,他能看到白胡子爷爷的眼神、眉毛、动作、手、脚、整个身体就像是一只猴子。胡大卫还称,很多意大利人对中国的武术很感兴趣,很尊重中国会武术的人,也喜欢和会中国武术的人交朋友,“他们觉得练习武术的人有自强不息的精神。”(高晓梅)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