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荷兰小伙儿杨森:希望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昆明

2015年08月12日 15:20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
字号:
杨森(左)的自拍照
杨森(左)的自拍照
对杨森来说,中国的风景、人文吸引力巨大

  如果你在云南昆明的街头,遇到这个淡金色头发、说一口流利汉语的外国男人,可能会觉得他有点面熟。他就是荷兰人杨森(Yereth Jansen),号称“昆明出镜率最高的外国男人”。在昆明生活6年,他已经习惯了这座城市,在这儿生活得如鱼得水,常出席昆明的各大活动,还维护着一家网站,为所有想要了解昆明的外国人提供一个窗口。

  但是,他并不想靠熟稔的汉语来赢取周围中国朋友的好感,尽管他知道这招非常奏效。不管是对于杨森,还是其他在昆明的外国人来说,寻找机会享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和闲适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汉语不是拦路虎

  “不学中文,是永远不能了解中国人的。”杨森引以为豪的是,他掌握了汉语的精髓。

  一个工作日的早上,外面下着毛毛细雨,杨森风尘仆仆地赶往文林街,路人的好奇眼光时不时会带着些欣赏的气息,向他投过来——杨森的脸线条硬朗,头发眉毛都泛着金色。老少通杀的笑容,加上成熟男人眼角攒起的一些褶皱,堪称“帅气”。人类对美都有本能的喜爱和追求,由此,他天然地拉近了与周围人的距离。

  显然,杨森已经习惯了别人对他身材高大的赞赏,他点头、微笑,以示回应。其实,杨森更习惯别人对他讲——“你的中文说得真棒”。“我也觉得很奇怪,刚来中国的时候,我刚刚对人家说‘你好’,就有人对我讲‘哇,你的中文说真棒’。”他说,刚开始他听这话觉得很开心,但时间久了,就会在心里默默地嘀咕:“所以呢?”

  “我82年的。”介绍自己的年龄时,杨森会直接说出年份,这是中国人的习惯,但在他的祖国荷兰很少见。跟他交谈不需多久,就能感觉到杨森是多么的“接地气”。

  来到中国6年时间,他已经从一个汉语“白丁”锻炼成为一个说汉语的能手。在杨森的微信朋友圈中,你甚至会发现他极为熟练地用地道的昆明方言抱怨:“买买,楼上有些老外做个party,听起来都在发疯。需要这么吵吗?太老表啊,这些老外。”

  但他仍然记得以前因为不懂汉语吃的亏。一次,杨森在昆明机场,因为手机话费余额不足,需要购买话费充值卡。找到一家超市,店员告诉他这里没有充值卡,并推荐他买自家的电话卡。但杨森发现,这家超市隔壁的店里就能买到充值卡。

  这件事让杨森觉得不可理喻,他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要哄他这样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人?他发现,与荷兰人相比,中国人讲话会“绕弯子”,不像荷兰人那么直接。

  “不学中文,是永远不能了解中国人的。”杨森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他开始找朋友聊天,并尽量用中文对话,翻译软件随时备好,遇见陌生词汇,便暂停对话,然后打断兴致勃勃地说个不停的同伴,问他/她:“你说的是这个词?”

  这给交谈对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森的好友林勤业评价他:“很直接、很好学。”

  现在,杨森引以为豪的是,他掌握了汉语的精髓。这门语言讲究语气、声调,读音相似的词意思可能大相径庭。很多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难以掌握音调的变化,例如,“请问”很可能说成“亲吻”。

  汉语说多了,杨森还掌握了不少多义词。他知道“小姐”这个称呼还有其他含义,“师傅”也不一定是教书育人的老师,还可能是司机。

  这个老外也许天生就有语言天赋。曾有朋友向他抱怨“把”与“被”字的用法实在不好掌握,杨森则解释,“比如,‘我的车被你偷了’,这是被动句,得用‘被’字。如果这里用成了‘把’字,麻烦就大了。”刚说完,就引发一片笑声。这天生的幽默感,让即使跟他首次接触的人,都能很快放松下来。

  对博大精深的汉语、汉字系统了解得越来越多,杨森在昆明似乎也过得越来越“顺”。现在,他叫的士,几乎不会遇到故意绕路的司机了。

  “昆明出镜率最高的外国男人”

  这个老外在昆明认识的人之多,超出他们的想象。杨森经常出入昆明的各种派对、活动、商业发布会之类,“平均每周一次。”

  走在昆明街头,杨森能感觉到这个城市的变化。他跟戴着袖标的清洁工攀谈,他饶有兴趣地了解本地“老师傅”世代传承的手艺,他也会观察昆明的通行方式和昆明人的生活习惯。

  对种种细节的关注,跟杨森是个摄影师有关。在杨森的照片中,有过怒江的溜索人,有华丽商城内的精美装饰,也有别样风情的民族文化。他不拘泥于形式,任何觉得有趣的东西都可以拍,且常常出现出人意料的元素。在普者黑的洞穴中,他把佛像拍得宝相庄严;在昆明的餐厅里,他把美食拍得令人垂涎欲滴。不久前的火把节上,杨森也跑到石林,挤在众多的游客群里举起相机,和彝族村民一起,围着篝火兴高采烈地转着圈跳舞。他的镜头里记录下了熊熊燃烧的火把、赛场中健壮的斗牛、身着民族服饰的跳舞老人,以及满脸喜气的村民。

  昆明,以及昆明人,深深吸引了这个荷兰男人。

  拿出手机,打开微信通讯录,1500个微信好友满满当当地陈列在杨森的手机中。他笑出声来,“刚好是1500个!”他解释说,每天因为各种原因,都会添加一些人进入通讯录,且里面大多都是中国人。“朋友介绍,大家加个微信嘛!”说着,他熟练地操作微信,重演一遍互加好友的过程。

  朋友调侃说,杨森是“昆明出镜率最高的外国男人”,因为这个老外在昆明认识的人之多,超出他们的想象。杨森经常出入昆明的各种派对、活动、商业发布会之类,“平均每周一次。”

  杨森的老家,在荷兰的乌得勒支。这座荷兰第四大城市是欧洲有名的古城,有近两千年的建城历史;它有一支参加荷兰甲级联赛的足球队;另外,它还是荷兰中部的铁路交通枢纽。

  离开乌得勒支,跨越近万公里来到中国昆明时,杨森一个认识的朋友都没有。这个被认为“一根筋”的荷兰人,选择留在昆明的原因竟是“没有原因”。他曾经在中国旅行100多天,来到云南时,也没在昆明逗留,而是直奔大理。当他第二次来中国时,便“任性”地打算在昆明待一阵子。当时他只是觉得昆明天气不错,但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待,就是6年。

  初到昆明,杨森在网上没找到多少对他有用的关于这儿的信息。于是,他试着往人堆里钻,见人便聊。他去外国人经常出没的地方——文林街、翠湖,找一家看上去氛围轻松的酒吧坐下,喝酒、与人畅谈。昆明有很多这样的小圈子供外国人聚会,有些地域因为外国留学生较多而成了昆明老外的聚集地。

  当时,杨森白天去文化巷的“萨尔瓦多”喝咖啡,他还记得,这家店的西餐做得不错。但现在,他很少在昆明吃西餐,“既不那么美味,氛围也不太对”。他喜欢上了昆明本土的美食,甚至可以为你指点昆明哪里有好吃的汽锅鸡。

  昆明的朋友很喜欢杨森,好友林勤业就是在一次旅行中与杨森相识的。林勤业还记得初见杨森的感觉,“很随和,是个暖男”。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