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将办华文教学研讨会 专家强调学汉字重要性
中国侨网9月7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为期两天的第四届“华文作为第二语言之教与学”国际研讨会将于9月9日和10日,在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会议中心举行。
研讨会邀请来自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顾安达博士、剑桥大学的袁博平博士、台湾师范大学的信世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叶彩燕教授,以及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的苏启祯博士作为主题演讲嘉宾。
学习华语如果只重视“听”与“说”,而不学习华文字,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很难再提高会话水平。语言学家从专业角度提出看法,探讨华文作为第二语言(二语)教学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外语教学、语言学著名专家顾安达博士,在接受电邮采访时指出,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华文,难度取决于学习者的年龄:是在幼稚园与英文一起学,还是作为小学的课程开始学,或是12岁之后才开始学华文?第三种情况也是顾安达的主要研究方向,即“华文作为外语”。他认为,欧洲的语言环境都是以字母书写,华文字的复杂性往往被低估。他将在演讲中分享采用学习者母语来介绍汉字字素现象的方法,提升成人的识字能力。
顾安达说:“华文字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书写系统,对谁肯定都是个挑战。”华语是新加坡的社交语言,“二语”的教学重点是否可以转移到听和说,以达到普及的效果?顾安达认为,有了拼音的帮助,理论上学习者的华语会话可以达到中等水准。但他相信,如果“说”这方面要达到中上水准,不学习华文字是不可能的,因为较高程度需要更复杂的专业知识。
台湾的信世昌教授认为,在语言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最适合应用数码教学的当属听力教学,因为在一般课堂上或学生自学的环境中,难以引入各种华语口音的听力材料。信世昌希望能推广听力广度的教学概念,并将在研讨会上介绍他所设立的华语多元口音听力网站。
香港的叶彩燕教授将着重探讨,与单语儿童比较,双语儿童面临的挑战;儿童所处的环境中,父母或监护人提供的“语言输入”是否充足;以及语言输入的质与量如何影响双语儿童的早期发展。
袁博平博士将从一项华语为“二语”学习的研究出发,探讨以母语为英语的华文学习者,在学习掌握带不及物动词(intransitive verb)的汉语语序时遇到的困难。
苏启祯博士将探讨新加坡华文教学的方向。在新加坡的语境中,华文教学正是以“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苏启祯将从学生能达到怎样的语文水平、华文课程的着重点、现有评估方式等七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本届研讨会由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主办,义安理工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及新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联办,并由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和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协办。华文教研中心主席何品将担任开幕嘉宾。(吴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