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留学生重回浙师大 练地道汉语回家乡圆梦

“嘿,包亚南,你又回来了!”在浙师大国际学院的研究生新生报到处,王妹妹老师一眼认出这张熟悉的脸庞。
看!就是他,来自喀麦隆的帅小伙包亚南。这位特殊的新生来自喀麦隆,曾凭借娴熟的中文斩获2014年“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二等奖,也在去年9月来师大交换学习过一学期。因为一个承诺,本已回国的他又回到师大。
那么,到底怎样一个承诺?又是许给谁的呢?
“因为这群志愿者,我选择师大”
“汉语桥”比赛结束,包亚南获得了一笔奖学金和多所中国高校的橄榄枝,他却唯独对浙师大情有独钟,因为这里有他熟悉的人。
大学三年级,包亚南放弃了没有兴趣的法律专业,毅然转入汉语学习。在与孔子学院合作的当地师范学校中,他结识了浙师大的志愿者们。他们的耐心与专业精神深深打动了包亚南。
刚与中国老师接触的时候,包亚南并不知道他们有午休的习惯。每天正午12点,他总会去敲志愿者的门,询问是否愿意陪他聊天,或者一起购物。“尽管他们有时候看上去有些疲倦,但总会笑着答应我的请求。”说起那段“死缠烂打”的日子,包亚南有些不好意思。
这群好老师也成了他的好朋友,“我们关系特‘铁’。”包亚南打趣地说。正是这份友谊,让包亚楠选择了师大,他希望在这里看到这群熟悉的朋友。
在非洲“学”汉语 在中国“习”汉语
2014年9月,包亚南以交换生的身份来到师大学习。半年的时间不长,却让他爱上了师大,许下了再回师大的承诺。
熟悉的朋友都已毕业,可他依旧庆幸,遇到了一群良师益友。在汉语课堂上,唐永宝老师总是温柔细语,讲解透彻,下课仍然欢迎同学的“骚扰”,周末还会一展厨技,邀请全班同学到他家里来搓一顿。包亚南结交的朋友来自中国各地,让他接触了众多方言,见到上海人,他不忘秀秀“侬好”,遇到湖南人,也秀秀长沙话“搞么子咯?”
包亚南的汉语说得越来越溜,也在师大获得了更大的平台。受学院老师的推荐,他主持过第八届“梦行浙江”外国学生中华才艺大赛,参加浙江卫视的“留学生品浙江”栏目,为金华火腿“打广告”。
交换的一个学期,他收获颇丰,喜欢这里安静的学习氛围,爱这里浓浓的人情味,可惜时间太短,来不及回想,就匆匆回国。离开那天,他就许下承诺:一定再回师大。
时隔半年,他再次启程,回到师大读研究生。“学习学习,不仅要学,还得‘习’,我在非洲‘学’汉语,要在中国‘习’汉语。”包亚南一脸认真,对回国后口语的退步而略感焦虑。在接下来的两年,他希望能练就地道的中国话,然后回到自己的家乡,用汉语的魅力感染自己的学生。他相信,自己的第三个中国梦,就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邵佩玲 张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