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英拟斥千万推广中文 义务学校捉襟见肘

2015年10月06日 10:55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

  中国侨网10月6日电 据《英中时报》援引BBC报道,上周奥斯本在访华过程中表示,教授普通话的英国学校将得到一千万英镑的赞助,截至2020年,将有5000多名学生学习普通话。此番利好政策可以惠及遍布全英各地的周末中文学校吗?本报记者采访发现,该类学校大多为业余经营的义务性质,运营资源乃至资金全凭个人的热心支持,学校的生死存亡往往依赖于学校管理层个人的“人际关系”网。另外,即使是英主流学校的中文老师,亦担心目前提出的“一千万镑资助”“雷声大、雨点小” ,难以落实到具体实施上。 

  近日,英国财相乔治·奥斯本访华。据BBC报道称,在访华过程中奥斯本表示,教授普通话的英国学校将得到一千万英镑的赞助,截至2020年,将有5000多名学生学习普通话。

  奥斯本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演讲中表示,这笔钱将被用来招募和培训教授普通话的教师,以使这门课程达到GCSE的水平。

  奥斯本认为,普通话的学习在将来会比学习传统的法语或德语更有意义。他告诉媒体,他的女儿利蓓缇(Liberty)已经开始学习中文了。

  奥斯本表示,上述拨款将“给予更多年轻人学习中文的机会,并帮助他们在迅速增长的全球经济中获得成功”。

  “我来中国的目的是,加强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这份拨款表示了我们希望两国经济共同发展的诚意。”

  教育秘书长摩根(Nicky Morgan)同意中英两国的关系对经济而言是重要的。她说,“教会学生中文,不仅保证他们离开学校的时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为他们在全球各族人民中的竞争做好了准备。”

  周末中文学校捉襟见肘

  不过,英国政府此番针对英主流学校的利好政策却难以惠及遍布全英各地的周末中文学校。据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会长伍善雄MBE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英国的周末中文学校超过100所,中文老师2000多人,学生人数达数万。这类学校大多为业余经营的义务性质,运营资源乃至资金全凭每位个人的热心支持,学校的生死存亡往往依赖于学校管理层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另外,主流学校加强中文教育还可能导致部分周末学校的生源流失。《英中时报》(下简称“英”)记者特就此采访了伦敦共和协会中文学校的副校长李志明(下简称“李”)、校监冯桂容(下简称“冯”),以及普通话简体字中文学校的校长朱小久(下简称“朱”)。以下为采访实录:

  英:可否简述一下您所在的中文学校的创办历史?

  冯:学校创办于1968年,最开始只有几个学生,租了一个地方,就算创立了这个学校。当时家长们觉得,华裔孩子却不会讲中文,就想成立一个学校,教他们说中文。

  朱:1997年,有几个家长想给他们的孩子们继续中文教育,而且想教他们普通话、简体字,于是他们就打算成立这个伦敦普通话简体字中文学校,主要目的是教他们自己的子女。

  英:发展到今天,学校已经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规模?

  冯:我们现在包括从幼儿班至7年级,每个班一个老师,根据需求配有助教。

  朱:现在学校已有300多学生、20几个班,学校也在不断壮大之中,但我们希望不要扩张得太快,因为我们的管理和教师都是业余的,担心质量上会跟不上。教师方面的话,是每个班里头配一个教师,每个教师还会配一个助教,尤其是一些孩子比较多的班级。

  英:可否介绍一下学校的生源状况?

  冯:我们会通过网络招生,通过本地中文报纸登广告,以前很多人都不知道有我们这间学校,今年的学生人数已经比往年好了很多,有98人。

  李:希望将来能够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多招揽一些学生,希望能够多打广告,但目前经费不足,如果能够获得一些捐款,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朱:我是在创校第九年接手当校长,当时的学生人数也才70多,于是就在我接手的那几年开始加大力度对外宣传,另外大家也逐渐对中文更感兴趣了,此后的一年以内,学生人数很快地上涨,达到了200-300人。

  英:不知道学校的教学资源是如何解决的?例如教师阵容、课本等。

  冯:保证优秀的师资力量有时比较困难,老师的流动性很大。家长们希望老师们能够认真备课、不要经常性地换老师、慢慢和学生们培养感情。另外,老师们其实也希望能够支付一定的酬劳,但我们现在只是发放车马费。

  李:开学的时候,我们就会要求老师们做出一份教学大纲,然后我们会针对每一个老师的具体情况再和他们谈,改善他们的教学大纲,每周也会和他们开会,要求他们认真备课。

  朱:最开始时,很多老师自己就是学生的家长,后来也有外面的人申请进来做老师,还有大家介绍进来的,还有从助教做上来的。教材方面的话,我们从一开始就一直在用这个中国济南大学给的免费教材。但这本书没有英文解读,只有拼音和中文,这是一个不足之处。后来出的一些有英文解读的教材又比较昂贵,所以我们虽然讨论了很久,却没有对教材进行变更。

  英:那么目前学校的运转资金是如何解决的呢?

  冯:政府是没有给我们经费的,我们的运转全靠每年热心的华人华侨或是商会等赞助一些钱,能够保障一部分我们的开销。资金非常紧张,我们现在只能说是能维持一天算一天。你看我们的这个教务处,已经这么破旧,还是没有钱来维修,上次下雨漏雨,放在这里的书本全都淋湿了。另外,很多以前赞助我们的爱国华侨也在老去。你看到现在唐人街出现了新的侨领,但他们不知道我们学校,也不会赞助我们。人际关系很重要。当然学费也可以负担一部分开销,大概40-50%吧。

  李:我们希望呼吁华人华侨和华商多一些为我们捐款,另外也希望能够多收一些学生吧,这样学费的收入也会有所增加。

  朱:以前我们有几次,资金非常困难,比如有一次,星期一就要交房租了,到星期五的时候,还没有钱。后来我们的校长赶紧跟大使馆联系,大使馆推荐了潘伟廉夫妇,他们马上就给学校捐助了500镑,帮助学校把租金交上。最困难的时候都是大家一起想各种办法,让学校能够生存下去。当时我们搞活动都是买最简易的东西,校址也是因为各种问题,搬过三次。直到后来,学生的人数过了200以后,我们的基本经费才有了保障。

  英:此次奥斯本访华,许诺将投入一千万英镑在英国的主流学校中文教育中,您认为此举对英国的周末中文学校会带来影响吗?

  冯:我认为它可能给周末中文学校带来不好的影响,因为也许学生觉得主流学校有教中文了,就不用来周末学校上课了,这样我们的一些学生可能就流失了。

  李:从中文教育的角度来讲,我认为这个举动绝对是好的,但当然,我们中文学校未必能够受益。

  朱:你既可以说是“互助”关系,也可以说是“竞争”关系。一方面,如果主流学校已经开始加大教授中文的力度,可能就没有必要再让孩子来周末中文学校了,但另一方面,我们周末中文学校可能作为他们的辅助。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能够以什么样的形式去配合、适应新的变化,这是一个问题,也许除了教授中文之外,我们更要教授主流学校里学不到的文化。

  政府政策“有名无实”?

  事实上,即便作为政府政策直接针对对象的英国主流学校也对奥斯本目前提出的“一千万镑资助”持保守的怀疑态度,“雷声大、雨点小”是主要的担心,落实到具体实施上,该款项将如何分配?将实实在在地惠及到哪些人?这些问题成为了主流中文老师们的关注焦点。《英中时报》同时采访了目前在Our Lady’s Convent High School任职中文教师的陈丽(下简称“陈”)老师。以下为访谈实录:

  英:可否请您介绍一下您所在的学校的中文学生情况?

  陈:总共大概有260左右的学生在学汉语,其中7年级是必修的,8年级及以上为选修,选修者大概占同年级学生人数的40%以上。这些孩子全部都是英国人,没有华裔背景。一些父母可能认为,如果孩子有中文基础,会对他们今后找工作有好处。

  英:此前有报道称,英国中学里学外语(非英语)的学生在减少,据您的经验,在主流学校选中文的学生近几年是在增加还是减少?

  陈:我认为最近几年选中文的学生是有缓慢增加。

  英:您认为英国主流学校的中文教育成功吗?目前有没有问题存在?

  陈:有很多问题。从总体来看,一个大问题是,政府光说而没有实际投入。以前工党主政的时候,还有一个语言学校的基金专门用于外语教学。保守党上台后,这个基金就取消了。学外语的学生减少与这个基金的取消关系很大。从中文教学本身来讲,如果要加一门中文课,就要加课时,意味着会与现有课表发生冲突,因此有些学校好多年都无法将中文排进课表。即使将汉语排入课表,由于中文写汉字比较难,所以相对与其他外语,学生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才能拿到同样的成绩。这一点可能也是一个障碍。

  英:在已有主流学校教中文的情况下,您如何看待周末中文学校的存在?

  陈:周末中文学校是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尤其现在很多学校没有开中文。而很多华人的孩子也需要了解母国的文化。但中文学校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校的师资,因为很多老师是志愿者,可能付的工资非常少。很多老师是业余在干,所以在教学质量上,肯定不如经过专门培训的老师。另外,中文学校的经费一般比较困难,比如要印个什么东西,可能就没有钱印。

  英:此次奥斯本访华,许诺将投入一千万英镑在英国的主流学校中文教育中,您认为此举对您的教学而言,是否有可预期的影响?

  陈:看到这个新闻,我们很高兴,但是我们都比较保守。我们这种情况见得太多了:政府唱得很响,但没什么实际操作。比如这次说要投入一千万来加大汉语师资的培训,但实际上并不是没有老师的问题,而是职位不够的问题,很多学校可能根本没开中文,(如果开了,)一个职位发出去,会有十几个人应聘。所以他应该鼓励更多的学校开设中文。再说这笔钱怎么分配?不知道。目前说法非常空泛,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我们希望能有具体的做法,使得更多学校能够愿意开中文,这当然是最好。(黄南希 高健)


【编辑:罗渊】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