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中国问题论坛举行 国外高级汉语人才谈中外交流

2015年10月14日 15:28 来源:中国青年网 参与互动
字号:
“我们眼里的中国”论坛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我们眼里的中国”论坛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纪万林摄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司富珍。中国青年网记者 纪万林摄

  10月12日上午,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的“我们眼中的中国”中国问题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高级研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郑承军,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理事曹文以及多位外国高级汉语人才代表等出席并发言,论坛由语言科学院司富珍教授主持。论坛围绕当代中国语言文化发展渊源、中国社会现状与变革、中外文化交流与影响等议题,专家学者彼此畅言、交流热烈。

  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夏德、美国作家丽莎·福瑞斯提、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中心教师傅氏梅、日本中国门墩专门研究人员岩本公夫、阿塞拜疆总统战略研究中心首席顾问卡里莫夫·拉沙德、印尼西爪哇省汉语教师协会主席萧频、印尼丹戎布拉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陈佩英等多名外国高级汉语人才,在经历了之前在中国的学习后,他们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继续传播汉语语言和文化,为推动汉语言文化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论坛中,他们交流过去在中国学习生活的体会,感慨中国社会发展变革,发表对汉语语言文化交流的切身见解,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寻找方向与思路。

  司富珍:文化交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司富珍教授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和哲学系博士后访问学者,现任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教授,也是此次“中国问题论坛——我们眼里的中国”的发起人。

  作为国家级教育对外交流项目“百名高级汉语人才重返中国”系列文化活动的一环,“我们眼里的中国”带着这些曾经在中国求学的外国人,重温了当年的记忆,畅谈了对于今日中国的感受,并一起畅想了他们与中国的未来。“重返中国”项目就是为所有曾经在中国学习或培训过的高级汉语杰出人才提供更多交流、合作、集思广益、学习和分享的机会。“中国经济已经崛起,而文化尚在酝酿。通过不断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协同互信,相信未来的中国文化必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司富珍老师表示,“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越来越密不可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已经成为了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的时代,必须发挥好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用文化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理解与互信,保护好和平发展的完美愿景。”

  郑承军:青年人应放眼世界

  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在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经验丰富。谈到中美文化交流的问题,郑承军教授表示,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从未停止过,习近平主席在访问美国时也特别谈到了这一问题。中美联合宣布会有更多留学生来到中国,中国也会派更多学生去美国。“这个时代非常需要文化交流,因为它是国民交流中最重要的部分,属于一种心灵之间的交流,是政府间交流的‘润滑剂’,可以使政府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郑承军教授还表示,这种文化交流必须有青年人加入进来,比如留学生、青年使者等。“青年人代表着未来,只有青年之间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国际交流才能有未来。青年人应放眼世界,用更开阔的眼光看待问题,中外青年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李夏德:青少年交流活动应更加年轻化

  李夏德曾在1974-1975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青年下乡,是与会代表中最早在中国学习的一位。由于文化交流上的突出贡献,他被授予奥地利杰出贡献荣誉勋章。

  采访中,李夏德表示,这么多年过去,中国社会的发展十分让他令人惊讶,简直不敢想象。但中国发生的一切,又有着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一个外国人,如果不了解儒家思想,无从了解当代中国。”李夏德表示,中国人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为了进一步加深中欧青年之间的友谊,他希望增加14岁左右的青少年交流活动,“之前刘延东副总理曾在比利时接见了我们,亲切地听取了我们的建议,我当时就提出了,希望中方能够提供让更多西方青少年长期在中国生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从小学习中国文化,学习中国人的勤奋精神。”

  作为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的校长,李夏德谈到,“孔子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孔子学院所提供的不只是教授中文,更是教授中国文化。而且,这种学习是互相的。孔子学院的中国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国外的文化。”李夏德强调,全球化需要“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样性是趋势。而作为一名汉学家,不能只专注于研究层面,要起到搭建中外文化桥梁的作用。

  拉沙德:没有感情无法学习语言

  卡里莫夫·拉沙德毕业于外交学院,是阿塞拜疆中国问题专家,阿塞拜疆-中国合作联合会的创始人兼主席,从2008年至今在阿塞拜疆总统战略研究中心担任首席顾问,他曾于1996年-2004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拉沙德非常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重视阿塞拜疆和中国的传统友谊,多次在报刊和杂志上发表研究文章,并编写《阿塞拜疆人眼中的中国》一书, 为中阿两国的好交往做出重大贡献。

  拉沙德说,中阿政府建交虽然仅有二十多年,但两国之间的历史友谊从丝绸之路时就已开始,阿塞拜疆政府也特别重视和中国发展良好关系。伊拉马列夫总统高度重视教育问题,每年政府都会专门提供奖学金供青年学生来中国学习。这些青年将来必定会为中阿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拉沙德也感谢中国教育部提供了让阿塞拜疆青年来学习的机会。

  谈到当年来中国学习中文的经历,拉沙德至今记忆犹新。“虽然当年的学习条件很差,但中国政府对于留学生提供了莫大的支持。至今我仍记得和中国同学一起在图书馆占座位,在篮球场打球以及学校食堂好吃的春卷的味道,这些记忆将会伴我一生。”谈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时,拉沙德表示,“2006年的时候,有一本书很流行,叫做《世界是平的》。的确,世界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了,但平的世界中,还有很多的墙,我们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任务就是推翻这些墙。没有感情是学习不好一门语言的,我热爱中国,这是我学好中文的前提。”(纪万林)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