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留学人员不断增加 英国留学生学中文助力就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人文交流是“民相亲”最好的方式之一。据了解,正在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主席4天内将访问三所高校,这充分显示出人文交流在中英合作中所占的分量。专家认为,作为“黄金时代”重要组成部分,中英人文交流有望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郎朗是目前6000名英国在华留学生中的一员。一个多月前,为系统学习中文,他来到北京的清华大学中文系就读。郎朗说,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将让他的就业有更多的选择,“我觉得中英教育系统最大的不同在于,英国社会的学习占据了更多的比重。而在中国,人们学习更努力、课程项目的强度更高。我还要回英国学习一年才能拿到学位,如果未来在中国有好的工作机会,我会考虑在中国工作。”
近年来,“汉语热”在英国持续升温。目前,英国已经建成了27所孔子学院,在欧盟国家中居首位。据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介绍,到2020年,英国还将新增5000余名学生学习中文。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将英国视为最佳留学地点。曾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公共政策专业学习的于嘉绎认为,英国的教育方式让她受益颇多,“基本上你一定要在课后自己多去图书馆找很多的资料,这样你才能跟得上课程。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的比较多,所以课堂讨论的时候感觉跟国内不太一样。外国的同学比较乐于跟你讨论,也不太会有标准答案。”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在英各类留学人员总数超过15万人,仅2014年度,公派留英人数就多达2400人。中国已成为英国第一大海外生源地。针对持续升温的“留英热潮”,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英国留学专家杜莉认为,英国教育等领域的领先优势是主要原因,“英国留学近几年一直是在持续升温的状态,这和英国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专业选择比较多,还有教育比较灵活有关。另外,英国的教育含金量比较高,世界认可度比较高。”
于此同时,中英合作办学也在提速。截止今年8月,在华的中英合作办学机构有17个,合作办学项目达到240个。比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还有今年9月刚成立的北师大卡迪夫中文学院,都是中英教育交流合作的成功典范。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稳步推进的教育交流将影响深远,“教育交流的好处是,除了教育本身收益,学生受益之外,它主要是扩大了两国长期友好的基础。因为青年是代表未来,那么这个国际交流合作也从这里抓起,这是影响深远的一件事情。”
除了教育,中英两国在科技、文化、体育、媒体、青年及卫生等多个领域也有着深层次的合作交流。如今,中英双方已经建立起部长级的磋商机制和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引领中英人文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促进两国民众加深了解和友谊。
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主席在访问英国的4天行程里,除了签订经济大单之外,还到访了帝国理工学院、参加中英创意产业交流、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开幕式。分析认为,这充分显示出人文交流在中英合作中所占的分量。此外,英国政府在21日还宣布,从明年1月起,中国人赴英国旅游,有望获得为期两年的多次入境签证,无需续签,签证费用将维持不变;而且这项签证政策今后可以放宽为10年有效期、多次入境,这将为中英人员往来注入新活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表示,中英人文交流的不断深化,将推动两国关系提升到新的水平,“人文合作当中,最大的问题是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它会变成世界共同的产品。中英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是一种促进,将使得我们的经贸合作以及中英关系走得更远更好。”(肖中仁 王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