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院里热爱汉语的英国学生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是格拉斯哥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办的,创办于2011年10月,至今已经走过了4个年头。孔子学院旨在促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为苏格兰民众开设汉语课程,为公众组织广泛的文化活动,与当地中小学校、文化团体和企业合作,与中国建立更多联系与交流。2014年春节刚过,我被南开大学派到孔子学院工作,开始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
工作的重点除了行政外,教授汉语课也是我的主要任务。教了二十年英语,到了英国我成了地地道道的汉语教师,学生是当地英国人。除了课堂教学外,我和我的同事们还承担一对一的汉语教学,有机会结识了不同的学生,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不同文化的差异。
格拉斯哥大学的菲利普·施莱辛格教授近60岁了,跟我一对一学汉语,他的专业是文化政策,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第一次上课时,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学习汉语,他说跟年轻的同事们相比,自己目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较小,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了解这个国家的语言,并通过语言,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
令我吃惊的是,施莱辛格教授学习语言很有天赋。他会讲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他说,想挑战一下跟这些语种截然不同的汉语。他认真得出奇,学习特别刻苦,一板一眼地跟着我挑战汉语拼音和汉语的四个声调。教授的刻苦加上语言天赋,他的发音很准确,就连大多数英国人容易混淆的汉语第一声和第二声,也能准确辨析和发音。一天下课后,施莱辛格教授问了我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发人深省。
国外的汉语教学模式大致相同,初学者一般都是从汉语拼音开始学习的,逐步过渡到学写汉字、汉语的句式和语法知识点。施莱辛格教授也是一开始首先学习汉语拼音,识别声母和韵母。他好奇地问我中国孩子学习汉语时,也从学习拼音开始吗?我说是啊,中国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刚开始学习的就是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学习汉语的基础。进入中学后,对于生字,还是要标注拼音。汉语字典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因为汉字很多,需要不时查查字典,看看某个陌生的汉字是什么意思,怎么读,怎么写。
施莱辛格教授听闻后,对此非常震惊。他说在当前的英国学校,对于母语英语的学习,学生们不再被教授任何发音规则和语法规则。举个简单的例子,老师们不教名称单数和复数的区别,不讲动词的时态、语态变化,学生们也就不清楚英语音标为何物。难怪我在给班上的英国学生讲拼音时,提到英语的音标,班里学生没有什么反应呢,原来英国的学生没有音标的概念。施莱辛格教授说,传统的英语教学是给孩子们传授基本的语法和语音规则的。后来,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其结果是取消了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们以自然习得和模仿为主,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自己悟出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来。他认为这样教育出来的英国学生,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对于一些经常犯的语言毛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犯,因为他们不知道其中的规则,其结果是这次错了,老师指出来,但是大多数学生下次还会犯类似的错误,大学生写文章或者论文,愚蠢的错误比比皆是,改不胜改,令人头疼。第二个问题是,这样教育出来的英国学生在学习别国语言时,明显地学习难度大,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受母语学习的影响,对于规则和概念不甚了解。我列举了虚拟语气这个语法现象,教授说估计百分之九十的英国人不知道虚拟语气为何物,尽管他们会正确使用。
施莱辛格教授又问我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我说,跟学习汉语差不多吧。学生也是首先学习英语26个字母的发音,学习英语音标图,掌握英语的发音,然后学习英语的基本句型、语法知识。语音和语法规则是中国老师教授英语的重点。至今,包括我们的大学生和学者,还保留着不会的生词要标出音标的习惯。由于被灌输了大量的英语规则和语法知识,大多数中国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尚可,口语较弱。他们开口讲英语时,总顾忌自己犯语法错误,缺乏自信心。
跟斯莱辛格教授的一席话,让我了解了中英语言教学的不同理念。纵观中英两国的语言教育体系,各有利弊,英国人更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际能力,而中国人则更注重规则的熟悉和掌握来指导语言的学习。结果显然不同,英国人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中国人的阅读写作能力尚可,口语相对较差。
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柯克(Kirk)是一名一对一的老学生,从学院成立起就开始学汉语。小儿麻痹症使柯克成了一名残疾人,他的左手伸不直,右手握笔有困难,书写不了小字,他的下肢不能动,出入完全靠轮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柯克每次来学院上课都是由一名护工开车近半小时,再把轮椅上的他推过来,可是他每周坚持来上两小时汉语课,从来没有间断过,是学院出勤最好的学生。尽管苏格兰的天气是出了名的多变,可是柯克的轮椅总是在每周三准时出现在学院里,跟每一位孔院的中国老师热情地用汉语打招呼。他的中文老师说,柯克非常喜欢汉语,常常自己寻找额外作业。有一次,老师把一张“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光盘借给他回家看。柯克竟然把他看到的光盘上所有的新词都自己查了词典,并把新词和相关解释在键盘上一个个敲出来,有的地方他怕自己记不清,还附上了图片。最后他拿着满满六页A4纸的笔记给老师看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他喜欢汉语,喜欢交中国朋友,喜欢中国文化。他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和时间学习汉语,了解有关这个伟大的国家的一切。
除了每周来上课,孔子学院组织的文化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或者国内请来的文艺演出活动,柯克的身影也总是按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扬起笑脸跟我们打招呼。每每看到柯克的身影,我的心里就会涌起莫名的感动。每年的7月,学院都会组织自己的学员去南开大学参加为期两周的汉语夏令营,柯克很早就跟我们打听报名的时间,非常向往有机会去中国看看。出于对他的健康考虑,我们先私下里跟照顾他的女护工询问他的身体状况,获悉柯克不适合长途旅行,另外,即使身体允许,他需要购买非常昂贵的健康保险,这是一般家庭很难承受的。后来,柯克不再提夏令营的事儿了,但看得出,我们出发的前几天,他的情绪非常低落,上课无精打采,让人心有戚戚。
柯克曾经编写了一个英文剧本让我阅读,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个身体健全的英国小伙子,而女主人公则是个美丽的中国女孩。他们相识在中国,经历了重重磨难,故事的结局是浪漫的爱情之花在美丽的北京盛开,男女主人公从此幸福地步入美好的婚姻。这可能就是柯克的中国梦吧,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身有残疾的柯克不可能有机会来到中国,亲眼看看课本里结识的故宫、长城、兵马俑,亲口尝尝丰富的中国美食。但是,追梦的过程让残疾的柯克充满了勇气和力量,让他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充实,有尊严、有意义。
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魅力在苏格兰掀起了“汉语热”,汉语已经成为苏格兰中学里开设的外语课程之一,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汉语。发生在身边的这些可敬可爱的英国学生热爱汉语的故事让我感动,深深地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而自豪。是啊,能有机会为汉语的传播,为中英两国人民和文化的交流做点事,是多么难得的机会。(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