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夹杂外语未必是崇洋媚外
汉语中夹杂外语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不应把汉语中夹杂少量外文字母或词组视为洪水猛兽。阿拉伯数字不也是外文字母吗?但官方给予它们的地位反而超过了汉字
汉语中夹杂外语的原因未必是崇洋媚外,原因有如下几种:
1.出于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中国人喜欢使用外文,外国人也喜欢使用汉字,例如在自己身上文上汉字,其中最著名的要算英国球星贝克汉姆了,他在身上文了中文名句“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我们总不会说这个外国人是在“崇华媚中”吧?也有人质疑:“为什么外文里面夹杂中文时,都是用外文字母书写的,例如Jiaozi,而中文里夹杂外文就写原文呢?”这是因为外国人不会写汉字,他们的电脑和手机也无法输入汉字,他们即使想直接写汉字也无法写,于是只能取其音而舍其形。中国本来就使用拼音字母,而且还普及了英语教育,电脑和手机又是美国人发明的,本来就能够输入英文字母,所以中国人在汉语里夹英文很方便。
2.阅读距离产生装饰美。外文不是母语,在读外文时必须多拐一个弯,先把外语在脑子里译为母语,然后进行理解。这个“弯”就产生了一个“阅读距离”。阅读距离会产生美,例如丰富了书刊、包装或广告等的版面装饰,增加了美感。《人民日报》报名下方写有“RENMINRIBAO”,这组罗马字母不是“人民日报”的外文译名,也不完全是这四个汉字的拼音字母,因为汉语拼音都有声调符号,拼音字母也只有小写,没有大写,更不会两两组合成一个“单词”,因此其作用是美化版面。
外语产生的阅读距离还会引发想象美。年轻姑娘穿的汗衫胸前写英语单词“girl”,我们觉得很自然也很美,我们从“girl”这个词汇能够联想到年轻女子的种种曼妙。但如果中国女子穿的汗衫上写的是“姑娘”两个汉字,那么感觉就截然不同了。因为“姑娘”二字是中文,是母语,我们太熟悉其种种言外之意了,此时不仅不可能有美感,反而会产生不雅的联想。
3.因为外文简洁。语言越简洁越好,直至再简洁会产生误解为止。很多人在中文里夹杂外语,是因为这些外语没有更简洁的中文表达方法。例如“GDP”比中文译文“国内生产总值”简洁很多,每次可以少说好几个字,长年累月节省下来的力气很可观。实际上即便原本就是中文,我们也在不断简化,例如把“中央电视台”简称为“央视”。
只要汉语译文比原文简洁,人们自然会使用汉语译文,你请他使用外文原文他还不肯呢。例如 WorldWideWeb 的缩写“WWW”有九个音节,读起来比汉语译文“万维网”麻烦多了,于是人们主动选用“万维网”了。很多人说直接写外文会导致读者不理解。读者看到一个陌生外文词组时的确不认识,但读者是会学习的,了解“GDP”是什么意思,需要一小点时间,但以后终身不必说很啰嗦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省掉很多麻烦,总的来说是很合算的。
4.现有的中文译文词不达意。专家们根据PM2.5的英语名称fineparticles将其译为“细微颗粒”,但没有流行起来。因为“细微颗粒”这个词组本身就语焉不详,不仅PM2.5是细微颗粒,一般的灰尘不也是细微颗粒吗?而且细微颗粒太多了,小米、芝麻是细颗粒物,砂糖、盐、味精不也都是细颗粒物吗?
更重要的是,PM2.5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人们谈PM2.5色变,但“细微颗粒”这个词组完全是中性的,丝毫没有把PM2.5的巨大危害性表现出来,人们说“出门一定要戴口罩,以防吸入细微颗粒”时根本不能传递本来想表达的警示意味:“吸入这种很危险的污染物会危及健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拒绝用“细微颗粒”指称“PM2.5”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为什么在外国可以称PM2.5为fineparticles(字面意义是“微细颗粒”),而在中国不能将其译为“细微颗粒”?因为中国人是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才获悉PM2.5的存在及其危害性的,“细微颗粒”这种温文尔雅的科学语言无法承载这一小段沉重的历史。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如果忽视词语背后的社会因素,译文就会没有生命力。
一些管理者主张“必须要提高译者的准入门槛”,这是不对的。科班出身的人循规蹈矩,译文可能比较枯燥,不利于传播。所以,正确的做法恰恰是降低翻译者的准入门槛,广泛发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一起来搞翻译,各种译法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语言的使用者——大众——去选择最合适的译法。专家学者可以引导,但不能限制人们去创新。翻译外国事物名称不是找几个汉字和外文对应起来的机械行为,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文学创作行为,“巧克力”、“麦当劳”和“可口可乐”等译文已经成为经典。要搞好翻译,不仅需要懂外语,还需要有创意,甚至靠运气。因此不能只靠少数几个专家闭门研究如何翻译。专家反而应该从民间汲取智慧、寻找灵感。
专家们还可以推动立法,规定外国企业在华经营时必须把企业名称、商标和产品名称等预先译为中文,并优先使用中文,摆在外文原文前面。只要有了合适的汉语译法,汉英混杂现象就会减少。因为现在用键盘输入文字的机会已经远远超过手写,而且汉字输入软件都能学习和记忆新的汉语词组,这大大提高了汉语词组的输入效率。虽然手写时输入英文比较简洁,但用键盘输入英文时必须先切换成英文输入法,输完之后再切换回来。因此,汉语和外语在键盘上竞争时,“汉字笔画多”不会成为不利因素,反而因为不需来回切换输入法,单纯写汉语比汉英混写更有优势。
另一方面,我们不应把汉语中夹杂少量外文字母或词组视为洪水猛兽。阿拉伯数字不也是外文字母吗?但官方给予它们的地位反而超过了汉字,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要求:“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特别是当所表示的数目比较精确时,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在中国的地位已经高于汉字数字。(黄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