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新加坡大学生赴马六甲寻觅郑和足迹 探索明朝历史

2016年04月27日 14:11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20名修读明史课程的国大中文系学生,参观马六甲古迹后留影。
20名修读明史课程的国大中文系学生,参观马六甲古迹后留影。

  中国侨网4月27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15世纪上半叶,明朝航海家郑和领导的200多艘船舰停驻于马六甲海峡,庞大的船队进入马六甲进行外交活动,中国的强大实力展露无遗。如今,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生穿梭时空,回到600多年前见证这一段宏伟的历史。

  日前,约20名修读明史课程的国大中文系学生在李焯然副教授的带领下前往马六甲古城寻找郑和的史迹,探索明朝历史。这门为荣誉班学生所开的课程于2010年推出了马六甲田野考察项目,李焯然副教授说:“希望通过实地体验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对当时的历史情景有更好的想像。”

  明史考察团来到了三保山,三保山也称作中国山,是中国以外最大、最古老的华人公共坟场。这看似普通的坟场相传就是郑和抵达马六甲时的重要地标,船队等待回航时都会在这一带逗留一段时间才继续前进。郑和逗留期间若有船员身亡,尸体也埋于此地。

  山上四处都是岁月残留的痕迹。风雨的磨损和接连的填土工程使得不少墓碑损坏及被泥土覆盖,有些墓碑只剩顶端露出土面,乍看之下如同普通的石块;至于明清时期的墓碑多数都被岁月深埋土下。站在这座山上,如同聆听着一段段的历史故事;郑和的航海团队仿佛就伫立于眼前,为大家述说着他们精彩的经历。

  洪云芳(中文系本科三年级)受访时说:“没想到一个坟场竟然在郑和下西洋时期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历史意义非凡。”

  离三保山约1公里外的郑和博物馆主要展示了郑和的家世和下西洋的历史。馆内也展示了明朝的航海技术及当时航海生活的不同面貌。博物馆管理员示范了船队如何将牵星板作为导航系统、使用旗语沟通等的船舰运作方式。船上的生活条件更是完善,从饮食、医药服务、娱乐消遣到捕鱼耕种设施毫不缺乏。馆内还展示了郑和在异国获得的宝物,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非洲当时进贡的长颈鹿之模型(当时称麒麟),其栩栩如生、高至两层楼的雕像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自己正和长颈鹿一起坐着船出海。

  位于三保山山脚下的宝山亭是马六甲人为纪念郑和而建,承载着显著的文化意义。19世纪时期,大量的中国移民南来马来西亚打拼,生活艰苦,因此需要一个英雄人物作为精神寄托。在此情境下,历史中英武能干的郑和成了膜拜对象,而三宝庙的建立便是郑和作为华族身份认同的反映。

  参观三宝庙让不少同学对郑和产生了新的见解。孙雅欢(中文系三年级)说:“之前从来不知道郑和对东南亚华族有如此显著的文化象征意义,而这种精神寄托的价值似乎已经远远超过郑和所取得的经济和政治成就。”硕士生刘琦也认为,这次的田野考察让她更清楚了解郑和是如何成为明末清初南来移民的文化根基。

  李焯然副教授认为,这些历史遗迹能让同学认识史料中没记载的事件,并产生对历史的不同解读。他以汉丽宝公主嫁苏丹国王的事件为例说:“这事件就没记录在中国史料中,因此也可视为一段传说。而通过这些历史遗迹,我们便能了解历史和传说的关系。”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