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中国维和军人推广中华文化 汉语词汇流行南苏丹

2016年06月03日 10:20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首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官兵来到朱巴市拉杰夫小学看望孩子们。孟伟建摄
    中国首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官兵来到朱巴市拉杰夫小学看望孩子们。孟伟建摄

  维和档案

  南苏丹原为苏丹南方地区,于2011年7月9日独立建国。2014年5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扩编联南苏团以应对南苏丹国内危机。应联合国请求,中国向联南苏团派出268人的工兵分队,主要担负道路、桥梁、营房和机场的修建及维护等任务,派出63人的医疗分队担负卫生防疫、医疗救治、伤病员后送等任务,两支分队均部署在瓦乌市。2015年初,应联合国邀请,中国向联南苏团增派一支700人的维和步兵营,驻地为朱巴。

  “你们也是大使,传播中国文化,撒下友谊种子,扬我国威军威。”这是中国驻南苏丹大使马强对我赴南苏丹维和官兵的由衷褒奖。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诠释中国精神……我赴南苏丹维和官兵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为提升中国和中国军队软实力注入了鲜活的“正能量”。正如一首歌所唱:“迎着战火的硝烟,飞越万水千山,中国蓝盔让国旗更加鲜艳……”

  帮扶援建勇担当,中国维和军人的贡献有目共睹

  “我们在海外执行维和任务,就是国家和军队的形象大使。”我首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营长王震说。每一个维和官兵,就是一张生动的“中国名片”。

  2015年初,我首批维和步兵营飞赴南苏丹朱巴地区,开始全面执行维和部队营区防卫、难民营护卫、市区巡逻等多样化任务。

  一次,当地有两个难民营发生大规模冲突,一帮难民正在互扔石头,一名三四岁的女童被困在冲突人群中间。危急时刻,连长张勇不顾个人安危,冒着飞雨般的乱石,冲上前去将女童安全救出,自己却被飞石砸伤……事后,面对各方赞誉,张勇朴实地说:“我只是做了每个中国军人都会做的事情!”

  这是中国赴南苏丹维和官兵执行任务中的一组组动人镜头——在医疗分队,中国军医耐心地为受伤难民换药、擦身、送饭,为让他们吃上可口的营养餐,炊事员专门学习当地烹饪技术;在当地的体育场、小学、汽车站,工兵分队官兵经常驾驶平地机、装载机、压路机,头顶烈日与时间“赛跑”,修建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在当地的村庄部落,官兵们不辞辛劳地帮助百姓搭建帐篷学校、拓宽平整道路、开挖水井、开垦荒地……

  2014年,记者到南苏丹采访我维和官兵。在中国维和部队营区,记者见到一副对联:善良的化身,和平的使者。这是瓦乌圣玛丽护士学院格蕾丝修女对官兵们的真诚赞扬。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我维和医疗分队经常安排各专业骨干精心备课,以集中讲解、操作演示等方式,在医疗急救、护理技术、设备使用等方面,对圣玛丽护士学院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为促进当地医疗事业发展点燃了星星之火,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荣誉和勋章,见证了中国维和官兵付出的心血。迄今为止,我赴南苏丹维和官兵共有千余人次获得联南苏团总司令“特别嘉奖”、联南苏团“特别贡献奖”,以及当地政府颁发的“中非友谊奖”“友谊贡献奖”。

  展示中国文化魅力,架起中外友谊之桥

  参加维和行动,既是我国承担国际义务、履行大国职责的体现,也是展示中国元素、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国赴南苏丹维和官兵不仅做好和平的守护人,还当好友谊和文明的传播者,把传播中国文化作为己任,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驻地民众和维和友军对中国的了解,用无形文化架起中外友谊之桥。

  “只有交流才能有了解,只有了解才能有信任,只有信任才能有合作,只有合作才能有和平。”我首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教导员杨钊如是感慨。

  这是一次文化的盛宴。2015年9月29日,我首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在朱巴举办“中国文化节”活动。官兵们精心制作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人物、名胜古迹,以及发展成就的宣传展板。中国的茶道、书法、二胡等传统文化瑰宝,让外国友人大为惊叹、啧啧称赞。来自美国的一位参谋军官说:“以前对中国了解不深,今天看到如此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感觉很了不起。”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我赴南苏丹维和工兵、医疗分队部署到瓦乌任务区后,经常利用节假日,积极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在异国他乡绽放光彩。今年5月,中国维和官兵在征得上级同意后,在瓦乌UN城内,开办了首届太极拳培训班,UN城内工程、通信、后勤等部门的联合国雇员,以及多国维和部队的军人,学习太极拳技艺,感受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元素在非洲大地生根发芽、散发魅力。中国维和官兵创办蓝盔报,开办“文化小讲堂”“汉语知识专题讲座” ,走进当地大学举办图片展,向外国朋友赠送中英文对照的《论语》《孙子兵法》等书籍,通过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积极传播中国文化。此外,中国维和医疗分队医护人员在外出义诊时,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当地学校,教学生写汉字、学中文……

  如今,“中国”“你好”等汉语词汇在南苏丹广泛流行。中国蓝盔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文明之师、仁义之师的良好形象。

  追求卓越,用优质服务赢得各方信赖和敬重

  “中国维和军人最令人放心。”记者2014年在南苏丹采访期间,无论是联南苏团司令,还是当地政府官员,谈起我维和部队,都竖起了大拇指。

  南苏丹独立以后约有16.2万名战斗人员放下武器,需要重新安置。为帮助他们获得基本生活、工作技能,联合国计划建设3个“DDR”(弃武、复员、安置)过渡培训中心,并将首项工程赋予了善于创造奇迹的中国工兵。

  我维和工兵分队受领任务后,面对无水、无电、无住所,没有任何施工资料、没有建设范例的困难,自寻饮用水、自带发电机,大干、苦干。在近50摄氏度的高温中作业,有的官兵竟然一天排不出尿,身上的迷彩服沾满汗碱,硬邦邦的。官兵们奋战205个日夜,提前完成任务。中国工兵建造的“DDR”过渡培训中心,被联南苏团评为“优质工程奖”。

  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中国维和部队,在友军眼里,“绝对值得信赖”。记者在南苏丹采访时,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友军士兵在自己的胸牌背后写下这样一句话:“如果我负伤,请把我送到中国医院。”

  “再见了,中国朋友,但愿我们还会再见面!”顺利完成维和任务即将回国的肯尼亚步兵营指挥官鲁本中校,专程来到中国维和部队营区,向老朋友告别。中肯维和官兵在维和战场上是密切协同的战友,在生活中结下兄弟般的友谊,许多故事在任务区被传为佳话。

  一次,肯尼亚步兵营准备举行授勋仪式,不料营区道路被大雨冲毁,他们请求中国工兵帮忙修复。中国工兵连续施工5天,不仅将受损路面垫高压平,还在两旁挖设排水沟,彻底解决排水问题,这条路被肯尼亚官兵亲切地称作“中肯友谊路”。

  在任务区,我维和官兵相继为联南苏团瓦乌基地,以及多国维和部队营区升级安全防御设施、修建直升机停机坪、开挖弹药库、修建篮球场、硬化营区道路、维修车辆装备、安装卫星接收器……其中多项工程被联南苏团评为“优质基建工程”。中国维和官兵以一流的作风、一流的素质和一流的成绩,赢得了联合国、南苏丹政府和当地民众、维和友军的信赖和敬重。

  战地感怀

  朱 达

  中国红 和平蓝

  记者在南苏丹采访时,有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在瓦乌,一位当地老太太告诉记者,她虽然不认识维和人员军服上的英文,但她知道,“这群臂章上有着五星红旗的军人都是好人”。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我维和人员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在南苏丹,乃至在非洲、中东等我维和任务区,中国维和官兵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赢得各方信赖和敬重。“中国维和人员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英勇顽强,联合国倚重中国的贡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不但如此,中国维和官兵历来以纪律严明、作风硬朗著称。中国军队参加维和任务26年来,实现了“零违纪、零遣返”,得到各方好评。在任务区,当地民众都知道中国军人是来帮他们的,因此走到哪儿都有人竖大拇指。

  “中国红和平蓝,责任使命一肩担,年轻的中国军人,青春在红海上扬帆,妈妈的叮咛记在心,祖国的嘱托重如山,为了世界的和平安宁,我们把苦涩嚼得甘甜……”采写本稿时,记者脑海里时时回响起电视纪录片《中国红·和平蓝》的主题曲,那铿锵动人的旋律,既是中国维和官兵对国际和平事业的美好祝愿,更是他们献身强军事业的豪迈誓言。(朱达 陶连鹏 张宝奇)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