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外国汉学家聚焦中国文学作品 悟“中国式幽默”

2016年08月29日 09: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字号:

  第四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日前在吉林长春召开,与会的外国汉学家们分享了自己对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成果和指导性建议。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国汉学家开始聚焦中国文学作品,而不断涌现的新词语和新概念、一些汉语中的冷幽默和语言游戏等,给外国汉学家和翻译家们带来了困扰,特别是汉语中的冷幽默,要想准确翻译出其中的幽默意味,目前仍缺乏好的方法。

  汉语冷幽默随处可见

  与能够让对方瞬间理解并开怀大笑的笑话不同,冷幽默往往有着出人意料的结局,令对方不解、深思并回味无穷。在中国人的日常交流中,冷幽默无处不在。文化背景、方言差异、同音字错别字、社会热点等等,都可以成为冷幽默的话题。

  曾在山东大学留学的墨西哥学生余墨分享了他上大学时期的故事。“刚到中国的时候,有一次,我和一位物理专业的中国同学一起吃早饭。那天早上,食堂的油条做得又干又硬,于是我的同学就调侃道:‘给我一根这样的油条,我就可以撬起整座大楼。’听完我愣是没明白他的意思,为此还被同学们笑话了好久。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借用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来‘吐槽’食堂的油条做得难吃。”他笑着说。

  除了化用名言来制造冷幽默,人们也经常用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来调侃。传说在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蜀国国君刘备和大将关羽、张飞一起去相面。相士夸赞刘备是白脸儿,为人清白;又说关羽红脸好,赤心待主。刘备听后一把拉走黑脸的张飞,说道:“三弟危险,不看也罢!”这个段子说的是,中国人赋予了颜色独特的含义:红色象征吉祥和喜庆,白色代表为人“清白”,而黑色则代表歹毒、邪恶,是不太受欢迎的颜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冷幽默逐渐成为人们表现幽默感的一种方式。社会热点事件,如中国国足冲击世界杯失败、央视春晚节目中演员的口误等均成了冷幽默的素材。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理解汉语中的冷幽默,会使他们在用中文交流时更加顺畅。

  准确表现“中国式幽默”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学逐步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汉学家开始着手翻译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就有很多经典冷幽默的文字,让翻译工作者颇为发愁。例如,鲁迅的杂文《从胡须说到牙齿》中有这样一段:“虽然有人数我为‘无病呻吟’党之一,但我以为自家有病自家知,旁人大概是不很能够明白底细的。……而批评家们曰:‘无病’。我实在艳羡他们的健康。”鲁迅在文中运用一句反语“艳羡他们的健康”,来抨击对手思想上的不健康。若想准确翻译出这种冷幽默,就需要翻译工作者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字风格,并在翻译中补充说明创作背景。

  针对中国文学作品中“中国式幽默”应如何翻译这一问题,中外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孙昌坤教授认为,汉语中的冷幽默毫无疑问是可译且需要的,否则会减少文学作品中话语的趣味,给流畅叙述带来障碍。他补充道:“不同文化形成幽默的语言机制和心理机制存在差异,这是导致翻译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在技术层面上,译者可以通过补偿、替换、音译、注解等方法解决。同时,具体语境对于‘冷幽默’的理解和翻译至关重要。”参加第四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的西班牙汉学家达西安娜·菲萨克也表示,汉学家、翻译家都必须时刻关注汉语词汇及其意义的更新,重新评估并认真考虑如何翻译出汉语对话中隐含着的一些“中国式幽默”,以准确传达作者意图,更有效地提高中国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度和欣赏度。

  灵活玩转汉语冷幽默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孙三军老师认为,冷幽默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能化解交流过程中的尴尬,让沟通更加轻松友好;在一些外交场合,它还能够表现说话者的人格魅力。一次,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记者,美国记者提出问题:“总理阁下,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周恩来幽默地回答:“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周总理赋予了“马路”这个词“中国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之路”,巧妙作答。

  在不同语境下,冷幽默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公共场合,一句幽默的问候可以消除对话双方的紧张感;朋友之间,用冷幽默来相互调侃可以增加亲密程度;适度的幽默也可体现出说话者的语言情商。孙三军老师建议,汉语学习者可以从熟悉汉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双关、夸张、委婉、反语等)和文化背景入手,在合适的场景中,尝试着使用幽默语。

  汉语中的冷幽默源自于中国人独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也基于汉语丰富的表达功能。外国汉语学习者要想灵活运用“中国式幽默”,不仅要熟练掌握汉语、对中国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还要在练习对话时把握交际的前后语境,深入理解冷幽默背后的内涵,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记住,可千万别被汉语中的冷幽默给“冻着”哦!(仇子兴)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