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侨之韵非遗传承活动首次走进浙江青田夏令营(图)

2016年09月20日 10:45   来源:青田侨报   参与互动
字号:
“走遍世界
“走遍世界 根在青田”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汇报演出
汇报演出

  青田是著名的华侨之乡,现有33万华侨遍布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其中有很多人选择了在外定居。他们慢慢地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圈,随之而来的,就是本国文化的淡忘。特别是华侨新生代,他们大多数从小生活在国外,长期深受外国文化影响,许多人既不懂说中文,也很少回到祖国,他们对祖国的感情较为淡薄,并有“乡音渐改、乡情渐淡、维系渐弱”的趋势。随着时间流逝,这极其容易削弱中华民族海内外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为进一步传承我县(青田县)的非遗文化,焕发其魅力,发扬其精髓,激活其灵魂,今年7月,我县利用“‘亲情中华·汉语桥’、‘ 青田之家’夏令营”这一平台,首次举办“侨之韵”非遗传承活动,让华裔青少年共同参与到传承和传播非遗活动中来。

  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书画、歌唱等常规课程外,今年还创意性地加入了青田鱼灯、提线木偶和青田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素,吸引了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葡萄牙、比利时、希腊、巴西等11个国家的两百多名华裔青少年前来参加培训,促使我县的非遗文化顺利“走出去”,以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华人华侨的文化归属感。

  特色文化课程 诠释非遗文化内涵

  目前,我县拥有青田石雕、刘伯温传说、青田鱼灯舞、青田百鸟灯舞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7个,市级29个,县级85个。

  在此次为期15天的夏令营活动中,我县以“发扬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为主旨,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地理、语言为主要教学内容,并首次额外开设非物质文化的兴趣活动课,聘请了郭秉强、周晓敏、孙红华等我县有名的民俗大师为其授课;通过游览青田山水,参观历史古迹,体验乡土文化,不断增进海外华裔青少年对家乡非物质文化的了解,增进海外青少年对故土的认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中华情结和桑梓情怀,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鱼灯文化知识 点燃非遗求知欲望

  青田鱼灯历史悠久,据传是青田南田人、明朝开国元勋刘基为了反抗元朝统治,暗地招募义兵,为了掩人耳目,将军事十大阵图融入“鱼灯”,以舞鱼灯的形式操习兵阵。因其独特的历史和完美的艺术性,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青田鱼灯曾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建国50周年庆典演出以及第五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等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被誉为“天下第一鱼”。2005年,青田鱼灯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近几年来,由于青田鱼灯存在样式更新太慢、风格特色单一等问题,使得青田鱼灯的继承和发展都出现了障碍。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青田鱼灯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为了让这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7月26日晚上七点,江南实验学校2016“亲情中华·汉语桥”、“青田之家”华侨新生代教育夏令营请来了一位艺术家——“青田鱼灯传承人”郭秉强,为营员们普及我县的非遗项目之一——鱼灯文化知识。

  郭秉强老先生虽年近耄耋,却依然是容光焕发,目光矍铄。对于他钟爱的民间文化,更是毫不含糊。他为这批营员们精心烹制了一桌“鱼灯”大餐。在课程中,郭秉强老先生利用图片、视频、文字等载体,结合神话传说、俗语谚语等内容,从青田鱼灯的历史、内涵聊到它独特的“申遗”之路,从青田鱼灯的造型、种类到独有的表演风格,郭老先生用其对鱼灯深刻的了解和满腔的热情点燃了和这群青少年群体之间的火花。

  营员们在赞叹之余,求知欲亦爆棚,不停地抛出一个个问题,现场互动热烈。在最后,郭秉强老先生还挑选了十名“青田鱼灯小小接班人”,亲自教导传授“鱼灯舞”的精髓。

  此外,郭秉强老先生还和营员们分享了他眼中的“鱼灯精神”——奋进如鲤鱼跃龙门,告诫大家学习上要刻苦认真,善于积累,才能收到厚积薄发的奇效。同时,他也不忘谆谆教导孩子们要当家乡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为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出一份力。

  提线木偶表演 充实营员传承认知

  “真是太有趣啦!”“哇,神奇的木偶!”一阵阵赞叹声、欢笑声此起彼伏。7月27日晚,县级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周晓敏带领团队来到了县江南实验学校,给亲情中华·汉语桥”与“青田之家”夏令营的营员们献上了一台又一台精彩的木偶戏。

  戏还没开始,孩子们早已被一个个表情各异的精致精美的木偶吸引了眼球,每个人都恨不得去摸上一把。周晓敏师傅与搭档以济癫和尚来讲青田木偶的起源、兴盛、发展、现状及表演形式等为开场,再来一出“孙悟空腾云驾雾闹天宫”,立刻让营员们胃口大开,直呼过瘾。之后,他们还给孩子们表演熟知的越剧《梁祝——十八相送》、京剧《徐策跑城》等代表选段,当代表人物梁祝、白娘子、包拯等“大腕儿”轮番上阵,惟妙惟肖的表演让整个现场立即进入了高潮,现场更是掌声雷动。

  表演间隙,周晓敏师傅还给营员们提供了与众多“大腕儿”亲密接触的机会,亲自指导如何“笔走龙蛇,把盏挥扇,”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提线木偶的乐趣。过程中,只见一个个小小的木偶,在周晓敏的手上,时而打斗,时而嬉闹,再配上不同的话语,人物形象变得十分的生动形象,着实让孩子们“开了眼界”。孩子们随着剧情的反转不停地欢呼、鼓掌,气氛热络非常。而第一次参与表演木偶戏的营员们更是紧张不已,手忙脚乱地操作着人偶,惹得大家一阵嬉笑。

  据了解,青田木偶戏,也称傀儡戏,所属木偶五大派之一——提线木偶,是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丽水提线木偶戏多种声腔并存,高腔、昆腔、徽剧、乱弹等都有吸收与保存,艺术形式多姿多彩。它充实了我国的民间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文娱方式的不断拓展,木偶戏越来越不受年轻人、特别是这些海外学子的关注,更谈不上学习和传承,这无疑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置于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周晓敏师傅说,通过木偶戏走进夏令营的方式,给这些孩子们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木偶”课,不仅可以丰富和活跃了夏令营的文化活动,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主动加入到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行列,从而促进青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青田方言课堂 留住独特乡音乡愁

  对于离开故土的游子而言,最亲切的莫过于乡音,最怀念的莫过于家乡往事,最根深蒂故的莫过于家乡的文化。7月30日,夏令营来了一对黄金搭档,青田民俗大师——孙红华和陈耀东,为这群营员们上了一门“青田文化”大课。

  先是由孙红华老师和孩子们畅聊青田方言。他分别从“身份证”、“粘合剂”、“录音机”三个角度分享他对青田方言所发挥的作用的理解,角度新颖,刷新了孩子们对青田话的认知。孙红华老师的旁征博引,双语(普通话和青田话)教学,令人印象深刻。

  “青田话的历史悠久,蕴含地方的文化特色,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孙红华介绍道,青田话属吴语区域内的地方方言,有自己独特的而完整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相对于其他方言而已,更具有干脆利落、力度强硬且富有搭配美,是青田人世世代代学习、使用的一项语言。

  “青天落白雨,高湖做大水……”在随后的课堂上,孙红华老师还为孩子们带来了老一辈耳熟能详的青田方言歌谣,帮孩子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随后,孩子们跟孙红华老师一边学一边读起了方言歌谣,好不投入。

  陈耀东老师则与营员们交流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他们大话“身为华侨子女,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你的长辈家住在青田何处?”“你最喜欢青田哪一点?”“你去过哪些青田的景点游玩?”“将来长大,会想着带朋友们回来故乡走走吗?”……陈老师的“华侨十问”,贴近生活,充满人情味,也瞬间拉近了他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孩子们对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这闲话家常般的互动中,孩子们收获了对“华侨”二字前所未有的认同感。

  两天的讲座无一不在彰显着“青田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纵古观今的方式,带领夏令营的营员们领略家乡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更是在告诉他们,青田人使用的方言青田话,是我们祖先世代创造积累起来的极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是世世代代青田人传情达意、交际沟通的重要工具。无论身在何处,骨子里附带的家乡情,张嘴就来的“青田话”,便是维系情感的重要纽带,也为异国他乡的你我,带去一份特殊的亲切感。

  夏令营成果汇演 展示非遗文化魅力

  8月7日,为期十五天的夏令营顺利闭营,来自11个国家的200多名华裔青少年进行了成果汇演。汇演现场,青田鱼灯舞、鼓舞、武术、木偶戏等中国传统节目轮番上演,进一步展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会场前,青田鱼灯在锣鼓声中欣喜而舞,大气磅礴,活灵活现。表演内场,营员们则全体总动员,各展所长,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朗朗诵读声,二十多名身穿汉服的营员们字正腔圆吟起《朱子家训》,给闭营仪式掀起了第一波视听盛宴。之后,汉语桥和“青田之家”夏令营营员们带来的剪纸、书画、篆刻等摄影秀与作品展延伸一路,成就了一道流动的内容丰富的“夏令营生活录”。

  “通过这次夏令营,接触到了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鱼灯,我还代表班级参加了这次的鱼灯表演,感觉很荣幸。”来自捷克的华裔林天阳如是说。

  整场成果汇演中,深邃文化意蕴的鱼灯表演令现场高潮迭起,木偶戏、诗歌朗诵等节目更是为大家献上了一出精彩绝伦的非遗文化大餐。小演员们有模有样的表演在体现了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的同时,促进了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特别是华裔群体中的传播,为传承我县非遗文化奠定了基础。(记者 吴瑶雯)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