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汉语桥”选手云南体验多彩红河 缔结深厚情谊

2016年10月26日 13:59   来源:红河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终于抓到鱼了!”
“终于抓到鱼了!”

  地点:元阳大鱼塘村

  体验者:马拉维选手

  10月24日,第九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10强选手中的4人来到元阳县,观赏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体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展示口语表达能力和才艺。

  当天,马拉维队的4名选手来到新街镇大鱼塘村,在这里体验犁田、捉鱼、挖野菜、学民族舞蹈、听哈尼族故事等项目。

  在大鱼塘村下方的梯田里,4名选手迫不及待地跳进梯田里捉起鱼来,尽管弄得身上到处是泥巴,选手们也顾不上形象了,好不容易捉到鱼的兴奋早已冲淡了一切。两名选手还饶有兴致地向村民学起犁田来,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体验农耕活动结束后,其中一名选手用中文感慨地说,今天来到哈尼梯田非常开心,亲自体验了犁田和捉鱼,给我的感受是,犁田真的很辛苦,粮食真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他还现场吟起诗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品尝了当地的哈尼风味后,4名选手来到村民白习则家拜师学艺,他们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哈尼族传统而有特色的舞蹈《木雀与棕扇》。白习则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小就学习这个舞蹈,自己会制作木雀。白习则耐心地教着几个洋学生,很快,几位选手就把这个舞蹈演绎得像模像样的,并且穿上哈尼族服装在大鱼塘村的小广场上欢快地跳起来,引来了许多村民围观,大家纷纷拿出手机与这些可爱的非洲朋友合影留念。

  在该村一名“咪谷”(哈尼族神职人员)家中,4名选手和“咪谷”围坐在火塘边,听他讲哈尼人的故事、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哈尼族的迁徙史和许多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选手们好奇的话题,村民耐心地讲述,选手们认真地倾听。就这样,一天愉快的体验活动落下了帷幕。(通讯员 佟忠义)

  地点:蒙自尼苏小镇

  体验者:毛里求斯选手

  10月24日一大早,蒙自尼苏小镇迎来了4名特殊的少年。同为13岁的朱玥莉、康思茹、康思洁、吴美英(中文名),漂洋过海从毛里求斯来到中国,来到云南,来到美丽的红河,专程来体验红河的文化。

  刚刚在第九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中成功晋级的朱玥莉、康思茹讲着流利的汉语,以至于很多随行志愿者都不敢相信,年纪小小的他们便已是汉语“大家”。9:30,尼苏小镇西大门,迎候在此的村长和村民们首先向大家介绍“尼苏”支系的由来,讲述民族服饰的传说。紧随其后,村长递给大家一张地图,指引他们进村“寻宝”。体验活动拉开帷幕。

  “哇噻!”嘘唏声落,几个少年从惊讶变成激动,“一定很刺激。”说罢,他们分成两队开始“寻宝”比赛。

选手们在了解“龙树”的意义
选手们在了解“龙树”的意义

  按照地图指引,两队人很快来到村里的龙树脚下。“请问,在彝族村寨中,‘龙树’是什么?”正在树下闲聊的几个彝族老人告诉他们“龙树”象征吉祥,是彝族人祈福的地方。虽然老人们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并没有难住这几个外国少年,他们成功复述“龙树”之意后,很快便拿到了第一件“宝贝”——竹篮。

  拎着竹篮,康思茹一边迅速向下一个藏宝点开拔,一边提起篮子好奇地端详。“这个一定是用来装下一个宝藏的。”聪明的他们很快找到了第二个藏宝地。在民族刺绣工作室里,五六个绣娘在认真绣着围裙,朱玥莉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鸟和花草绣在围裙上?”“这表示我们彝族人很亲近自然。”在工作室负责人的引导下,他们近距离观察着一针一线组合出的五彩图案,且每一件都美丽至极,让人爱不释手。看得出神的他们差点忘了索取第二件宝贝。而当工作室负责人递给他们一个“圆环”时,选手们诧异的眼神即刻相交,看得出,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圆环”究竟有何用。

  时间容不得他们多想。带着疑问,他们很快向尼苏小镇中心的“台子阁”赶去。在这里,他们了解了台子阁的含意后继续前行,来到自行车出租点,并跟租车师傅砍起价来。几番讨价还价,两队选手分别以5元的价格租到了一辆自行车,租车师傅不住地称赞他们的普通话说得标准。几名少年骑着自行车,在规定时间快到时赶到最后一个藏宝点,找到了用薄片吹奏歌曲的尼苏老人,拿到了最后一件宝贝。

  最后,他们回到西大门。这时,两名绣娘拿着刚才的“圆环”,绷好一块白布,手把手教这些外国少年如何刺绣。此时,大家才明白这个“圆环”的用途。

  时间过得很快,在体验活动的最后,几名少年与热情好客的尼苏人一起载歌载舞。对彝族歌舞、彝族文化留下深刻印象的朱玥莉说:“彝族人都特别友好,不管是10几岁还是50多岁,他们都跳得特别棒。”(记者 王陶)

  地点:云师大附属中学

  体验者:毛里求斯和乌克兰选手

  10月24日下午3点,第九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毛里求斯和乌克兰队的选手来到云师大附属中学,与同学们同上一堂课,同跳一支舞增进友谊。

  参观完学校后,选手们一起走进高二文(1)班的教室,聆听语文课,学习古诗词《登高》,感受中国学生的学习氛围。

  来自乌克兰的云在天(中文名)疑惑地问同学们“语文”怎么理解?“语文是中国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简称,其实也就是汉语学习的课程。”同学们告诉他。落座于学习小组后,云在天与大家共同诵读,并逐句听同学和老师讲解意义。

  看到中国学校的学习时间安排与毛里求斯大不相同,康思洁(中文名)说,中国的学校环境很好,学习安排更为紧凑,学习氛围很浓,中国学生很幸福。

学跳民族舞
学跳民族舞

  “语文”课结束后,中外同学一起聚到足球场。中国学生为外国来的朋友表演了中国民族歌舞,一曲唱罢,外国同学应邀加入,有模有样地跟着中国同学学习起民族舞蹈,引得大家拍手称赞。

  气氛渐浓,友谊渐深,一群年轻人的交流学习也变得更加顺畅,更加投机,大家一起挥毫,写下“刚毅坚卓”几个字,合影留念,喜笑颜开,成为校园中最为动人的风景。(记者 王陶 黄健)

  地点:蒙自碧色寨

  体验者:乌克兰选手

  10月24日,第九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10强选手红河州文化体验活动正式启动。乌克兰选手与红河学院的志愿者走进蒙自市草坝镇碧色寨,体验人文红河的魅力。

乌克兰选手在碧色寨与小火车合影
乌克兰选手在碧色寨与小火车合影

  早上9点,乌克兰选手们品尝了蒙自特色的过桥米线后,出发前往碧色寨开始第一个寻找拼图任务。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他们参观了碧色寨火车站100年前法国人修建的奶牛棚、哥胪士酒店、员工食堂、网球场、大通公司、材料场,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完成了藏在这6个地方的拼图任务。拼图得到的线索就是下一个要完成的任务——寻找北回归线标志。

  穿越了碧色寨的多条小巷,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他们终于找到了北回归线标志,完成了第二个任务。边了解文化,边完成任务,大家激情高昂,余兴未尽,乌克兰选手们和红河学院的小伙伴,索性就在铁轨上愉快地玩起了走铁轨比赛。

  比赛结束后,已经是第4次来中国的乌克兰选手任津涵(中文名),用顺畅的汉语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中国,远在乌克兰的奶奶也很喜欢中国,奶奶还有很多中国朋友,希望下次能带上奶奶一起来中国,和中国的朋友聚会。(记者 黄健)

  地点:元阳老虎嘴梯田景区

  体验者:阿根廷选手

  10月24日中午,参加第九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阿根廷选手们来到元阳县,参加与“红河好人”丁莲游哈尼梯田的体验活动。

  4名阿根廷的选手在了解了丁莲的事迹后,无不对丁莲佩服有加。安迪是4名选手里的“话唠”,虽说中文发音不怎么标准,但他却爱说得不行。在听完丁莲的事迹后,安迪说:“丁老师是一个高尚的人,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但她不一样,愿意为有困难的人倾尽所有,这样的人现在实在太少了。”

  在进入老虎嘴梯田景区时,几名选手就惊讶得合不拢嘴了,安迪说:“我在阿根廷时,从电视上看到过哈尼梯田,今天看到了真实的它,这真是太震撼了。”

品尝哈尼长街宴
品尝哈尼长街宴

  随后,他们和丁莲一起品尝了美味的哈尼长街宴,到梯田里体验捉鱼、骑牛、找野菜,进入农户家里打粑粑,一天下来,收集了不少食材。傍晚时分,他们把获得的食材交给当地的大厨,不一会儿,香喷喷的饭菜端了上来。选手们又与丁莲一起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安迪边吃边竖起大拇指:“味道真不错,我喜欢中国和这里的人,我更爱中文,因为是它让我认识了很多像丁莲这样可爱的人,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来。”(记者 李梓毓)

  地点:红河州第一中学

  体验者:澳大利亚和蒙古国选手

  10月24日下午3点,第九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澳大利亚队和蒙古国队的选手来到红河州第一中学,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在参观过学校的鸟瞰图后,选手们纷纷来到不同的班级与正在自习的同学们交流学习生活。

  “你能把我的名字用蒙古文写出来吗?”“你们平时的学习模式是怎样的?”……面对老师、同学不断抛来的提问,蒙古国选手奥其尔耐心地回答着。有些腼腆的他,还为同学们表演了两段绕口令,顺溜的口语赢得了台下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参观完地理、历史教学室后,选手们被先进的教学设备所震撼。“这些设备不仅做工精细,且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奥其尔说。

  当天,州一中的文化交流体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高一(6)班的学生余心玥赠送了自己刚认识的新朋友一个漂亮的中国结后说,中国结代表的是平安富贵,希望他们在比赛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记者 马映竹)

  地点:蒙自

  体验者:大洋洲1队选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红河文化底蕴深厚。今天我们见识的都是深厚的文化。”10月24日,第九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红河文化体验活动中,大洋洲1队选手在体验过蒙自过桥米线的发源传说情景剧、米线的生产制作,品尝了过桥米线,并走进州一中交流之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传说清朝时候云南蒙自县城有一书生,在南湖之上筑一书斋,独居苦读。妻子每日经过一座桥将三餐送来……”10月24日上午,美丽的蒙自南湖公园中,随着旁白声,一个袅袅婷婷的身影挎着竹篮,准备走过石桥,走向湖心岛……这是过桥米线传说的情景剧在南湖上演。

品尝过桥米线
品尝过桥米线

  了解完蒙自过桥米线的传说后,选手们赶赴南湖缘过桥米线有限公司,体验米线生产制作过程。他们换上工作服,头戴工作帽,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了干米线的生产车间。随即,米线的蒸、煮、晾、晒、包装等一道道工序展现在面前。

  午餐时,服务员向选手们详细讲解过桥米线的做法与吃法。选手们听得仔细,看得分明。“这和我们在澳大利亚的做饭方式完全不同。”选手简阿莓不断地感慨,“从一碗米线就可以感受到红河和我的家乡是不一样的,和我去过的上海、北京也是不一样的。这给了我更加努力学中文的动力,我想让中文帮我看更多不一样的世界。”

  下午,选手们走进州一中,参观了学校布局、设施与教具,并与校内学生进行友好交流。

  选手们走上讲台,讲述各自学习中文的经历、自己学校的中文课程设置等。走下讲台,他们与同学们互相学习各国部分字词的发音,交流毛笔字的写法,并互赠礼品,互相签名,合影留念。

  表演厅内,州一中的学生为选手们表演了《哈尼敬酒歌》、现代舞、民族舞、民族器乐演奏等。选手们热情地呐喊、鼓掌,陶醉在友好的氛围之中。

  “我更加热爱中国文化了,回去之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中文。”简阿莓说。(记者  常玉选)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