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国立华侨大学迎来56年校庆 发文纪念风雨路程(图)

2016年11月01日 11:23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11月1日电 据华侨大学微信公众账号“桑梓微助手”报道,今天(2016年11月1日)是国立华侨大学成立56周年纪念日。其微信公众账号10月31日发表《我叫国立华侨大学,今年56岁》一文,纪念学校走过的56年风雨。原文摘录如下:

  我的莘莘学子,你好:

  我希望你走进我,去摸摸那斑驳的墙,去走走那崎岖的路,去看看那几千师生一铲一铲挖出来的湖,我希望,你能永远爱我。

  今天,我就和你讲讲我的故事。

  1960年11月1日,晴。我睁开眼,看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

  我是谁?这是什么地方?

  我带着稚气未脱的声音,警惕的看着老人。

  你终于出生了呵。老人开口道。

  你叫华侨大学,这里是福建泉州,你就唤我廖公罢。

  一声“廖公”,成了我与他无尽的羁绊。

廖公为我题名
廖公为我题名

  刚出生的我,恰逢中华大地的饥荒年代,于是居无定所,各处漂泊。我11月1日出生,却在同年5月开始筹备,9月就开始先行招生。我在没有一栋教学楼、没有一名教师、没有一间宿舍的情况下便开始招生,当时我的筹备处,是借了泉州孔庙的两间房子来办公。

  我的中文系招生后,需借福建师范上课。我的数学系和化学系设立后,投靠在集美华侨补习学校(今华文学院)上课。

1960未开垦的泉州校区和福州办学点
1960未开垦的泉州校区和福州办学点

  尽管条件艰苦,那时的我也是幸福的。我备受国家的关怀,尽管经济困难,我还是收到了中央的拨款,甚至是外汇。我跟着廖公在各大高校征集名师,包括清华北大的一大批优秀教师都被抽调到我这里,当时教育部让我自己去各高校挑,看中哪位教师,就调哪一位过来。廖公还为我配备外国专家,为专家盖专家楼、小别墅。

  1962年,我漂泊了两年,才终于跟着廖公,正式落户在泉州城东乡的荒地上。我的第一栋教学楼——数学楼,也建成了,地基都是全校师生一起挖的。顺带着,还建了几间师生宿舍。我总忘不掉廖公说过的话,“要有冲凉间,要建好房子”,因为他知道华侨有冲凉的习惯。于是在今天,你们看到秋中湖畔的四五号楼,在六十年代初,就配备了冲凉间。

  终于,1963年,在我三岁的时候,我最大的骄傲,陈嘉庚纪念堂开始兴建,却不知,这一建,就是整整20年。华侨们数百万的捐款被冻结,纪念堂直到我被撤销也没有开始动工。

  20载风雨,我经历的太多了。

  其实从62年到66年,是我迅速成长的几年。我增设了政治、物理、热带作物、医学、建筑、化工、外语等科系,连同设在北京的艺术系,我长得像个大学的样子了。我有了数十万册的图书、有了实验室、外语视听室,还有了印刷厂、自来水厂、小学甚至是幼儿园。

  1966年,那是我不愿提起的一年。在文革年代,我也未能幸免。从5月开始,我的代理校长韦悫及一众领导被揪出来游斗、批判。学校党、政领导机构也处于完全瘫痪状态,各种各样的战斗队林立。到6月省委派工作团进校,仍然未能控制局面。

  1968年秋,“6714”部队的军宣队和泉州运输总站的工宣队进驻学校。是年12月26日,学校各派实现大联合。1969年2月10日,华侨大学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军代表、6714部队副师长段波任革委会主任,委员由23人组成(后增至26人),设常委11人。虽有部分学生开始要求学校复课,但当时的环境已经无法恢复正常教学。

  1969年11月,我知道我的担忧成了现实。我被撤销了。次年1月17日,我正式湮灭。我的老师们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我的学生被分配到各地农场、兵团,参加建设。“华侨大学”这几个字,一时间成了3000多师生不愿再揭起的伤疤。我的校舍被分给福建医科大学,我的科系和设备,也被福大、福医大、厦大瓜分殆尽。这世界上唯一证明我来过的,就是蜗居在南区教工宿舍楼6号楼——甚至后来从整栋楼被挤压到仅剩二楼一层的华侨大学留守处。

  一如“留守”二字,仅剩的工作人员,这一留,就守了整整12年。12载,尽管我已销声匿迹不复存在,留守处的工作人员,却一直在等,等未知的命运,等我回来。

  这世界上最悲哀的,莫过于被遗忘吧。我看着自己一点点消失,一点点被人遗忘,被人抛弃。我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噩梦,梦里我在无尽的黑暗里,我似乎找不到我自己。我想廖公,想我的师生。想起他们,我似乎理智一点了。我说:瞧,华侨子女们,我的学生们,他们的集体舞跳的可真好看。

  我在无尽的湮灭里,等一场涅槃。

  我等了12年。

  只要能等到,等多久不是很重要。

  1978年4月某日,多云转晴。我再次睁开眼,还是那个老人,看起来更添几分苍老。

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复办华侨大学,廖公在京召开会议
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复办华侨大学,廖公在京召开会议

  后来我听说,在我消失的这十几年,老人也因受“四人帮”的迫害,在周总理保护下住进了中南海,与世隔绝达五年之久。

1978年10月华侨大学复办开学
1978年10月华侨大学复办开学

  你回来了。老人似是喃喃自语道。

  你受苦了。今后不会了。我要让你长大,长强壮。

  以后不会有人再欺负你。

  廖公没有再说别的,我也没问。

  我相信他。

  然而涅槃路并非坦途。复办后,我一边和福医大共用校本部,一边还需借福州大学的校舍来上课。从我出生到现在整整18年了,我还是没能摆脱借校上课的命运。受到国家指示,我被指定为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的工科大学。

  1980年,我成立了董事会,负责广泛、密切联系海内外广大华侨、港澳台同胞筹措办学的各项办学基金,没有董事会,也就不会有如今林立的教学楼。我的境况开始好转。

1981年1月8日华侨大学董事会成立
1981年1月8日华侨大学董事会成立

  对了,这时候我还结识了我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人——许东亮许先生。

  许先生出任了董事会的首席副董事长直至辞世,并率先在其公司成立华侨大学董事会香港办事处,并亲自办理印章及开设华侨大学银行户口。此后,在他的带领下,数十位华侨捐资,重启了陈嘉庚纪念堂的兴建计划。

1979年重启兴建的嘉庚
1979年重启兴建的嘉庚

  直到1983年。我的孩子们,你们应该记住这一年。这一年对我真的太重要了,这一年的几件事,我希望你们能铭记。1983年6月20日,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决定将我“列为国家重点扶植的大学”,“作为教育战线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国家还规定学校的基本建设,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生活设施等标准,应略高于国内其它大学的标准。在国侨办的支持下,其他学校被赶出了我的校本部,地方政府被要求大力支持我的发展,而我的发展方向,也由单一的工科类,转变为具有特色的、适应海外及特区需要的综合性大学。

  而在此前的十天,1983年6月10日5时22分,廖公去世了。晚年的廖公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记得许先生和我讲过那个故事,82年九月份,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许先生的回忆慢慢展开:“那是廖公生前我最后一次见到他。那次开完会合影后,人慢慢走散,廖公把我拉到一个小房间,两人长久紧紧握手无语相望,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复办华大,当务之急就是资金紧缺,廖公深情地重重地说了一句话:‘许先生,一切拜托了’。我只是点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廖公走的时候,我没哭,

  我坐在数学楼前

  打我重生以来,一直在成长,我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强壮

  我以为终会有一天,我的羽翼丰满到,足够给廖公以回馈

  我总做一个梦

  梦里廖公坐在摇椅上,手持蒲扇,悠闲的看着我的校园里

  抱着课本走过的学生

  三三两两

  你长大了,真好。廖公嘬口茶,笑得像个孩子

  会通中外,并育德才,无论什么时候,这八个字你要记得。

华大校训
华大校训

  对了,1983年10月23日,“陈嘉庚纪念堂”宣告建成,这座建造了整整20年的建筑,终于伴随着我的崛起,而落在泉州市城东乡。我忘不了,那天早上,站在嘉庚最高的台阶上,看东方渐渐升起的太阳。

  自1983年以后,除了时常会特别想念廖公,我的生活开始好转。我的成长也进入快车道。我增设了很多科系,有经济类的、有文史的、有工科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建筑系和旅游系——我在96年成为全国仅有的14所通过建筑学专业评估的高校之一,并在之后加入了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这是后话。

  接下来的20年,我迎来了重生后的春天,我在校董、归侨的资助下建了很多教学楼、宿舍楼,我的主要建筑都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想了解学校主要建筑的历史,请看桑梓另外的推文《那些以校董命名的建筑背后的故事》系列)。我的教学质量也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迎来突破,开始进入优秀大学的行列。我在这段时间培养的各类人才、华侨子女,如今都在社会各行各业闪着他们的光。

  直到世纪之交,我迎来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的厦门兄弟。2002年,我接受了厦门市政府关于在厦设立分校的邀请。并组织了以土木及建筑学院教授为主的专家团进行用地选择,当时的用地方案主要有三,其一是在现集美大道西南侧(即现滨水小区用地),其二为集美大道北侧(现华侨大学用地),其三为两块用地各占部分,学校跨城市干道建设。

  由于杏林湖历史上为海湾,第一个地块用地大多属于海滩淤积地,地质条件恶劣,若进行建筑则造价极高,第二个地块最为理想,但是涉及农民拆迁安置,而第三种做法对学校的发展及管理不利,均衡各种关系,我最终选择了第二个地块。

  选定了地块,我发动全校的力量,动员建筑学院的师生对厦门校区进行规划,从一张纸片的的规划草图开始,我可爱的师生们花了几年时间,修改了三次大稿、数次小稿,才最终奠定了如今以生态为主的校园规划。

  此后几年,我的精力全投入在厦门校区的建设中,却不想建设之路也是故事多多。

  为了吸取老校区教学楼匮乏以及各院系系馆的散布及低效使用的教训,当时的学校领导提出建设一栋综合所有院系及学校行政办公的大楼的设想,这就是今天的巨构大楼

  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对厦门校区的白鹭湖基本一铲未动——湖面全部采用自然坡面,这样白鹭才能够在浅水洼处停留

厦门校区白鹭湖
厦门校区白鹭湖

  为了实现国家发改委的审批通过,我的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设计 “简化”,降低造价。实际上最终巨构大楼的单位造价甚至低于学校B、C区宿舍楼的造价,而当时中国美术学院的造价,是厦门校区的两倍

  ....

  一路坎坎坷坷,2006年,我的厦门校区总算风风火火的运行起来了,那年我46岁,一晃10年过去了。今年我56岁,56岁对一个人来说,已是人生旅途的中段,但对我来说,我还很年轻,我的强大才刚刚开始。

第N轮共建华大协议
第N轮共建华大协议

  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羸弱的小学校了。我现在很强壮,很有力量,我有优秀的老师、有辛勤的工作人员,有热情洋溢的广大学子。甚至在前几天经历几十年难遇的台风时,我都能撑起强有力的臂膀,保护我的学子,让他们平安、快乐的学习成长。

台风过后重建校园
台风过后重建校园

  而我可爱的师生们,我真的爱死他们了,11月1日,我的56岁生日到了,而我的孩子们前几天就开始为我庆生,我的“朋友圈”满满都是为我祝福的话语。

谢谢孩子们在朋友圈为我庆生
谢谢孩子们在朋友圈为我庆生

  看到他们这么爱我,我真的很欣慰,为了他们我要变得更强大,而恰恰因为有他们,我坚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强大。

  只是,如今再回想起艰难的日子、想起廖公,我都不免伤感

  会通中外、并育德才,我牢记廖公的嘱托,永远不忘

  我的学子,我希望你能走进我,读读我和廖公的故事、我和这世界的故事,但我的故事还没讲完,接下来,是我和你的故事。

华侨大学录取通知书
华侨大学录取通知书

  会通中外今古,攻读世纪新章

  山巍巍,水洋洋,大好神州是故乡。

  谨祝:前程似锦,不忘初心。

国立华侨大学

2016年11月于华园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