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暨南大学6万校友协力共谱“香江传奇”(图)(2)

2016年11月11日 10:5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校友故事

  香港医务委员会委员兼执照组资格评审小组成员张汉明:

  打响香港阻击“非典”第一枪

  香港医务委员会2013年宣布,非本地医生执业资格考试将增加至每年2次,有望增加合资格执业的非本地医生1至2倍。这对于非香港地区毕业的医科学子,是极大的利好消息,暨南大学医科专业的香港学生更是一阵欢呼。

  甚少有人知道,这一决定源自张汉明的建议。张汉明是暨南大学医学院首届毕业生,现任香港医务委员会委员兼执照组资格评审小组成员。

  张汉明告诉记者,一方面,香港公立医院医生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报名医生职业资格试的考生越来越多,但受资源限制,未能安排全部考生考试,“医生是救死扶伤,肯定不能因为缺人手就降低准入门槛,但是我们可以增加考试的次数嘛。”在他的提议和大力推动下,香港医务委员会最终采纳其建议。

  张汉明颇为自豪的是,香港医务委员会28人中,唯有他在内地接受医科教育。“过去香港只有8所大学,我们就把暨南大学称为‘香港的第九间大学’,正因为有暨南大学,包括我在内的众多香港学生才能圆大学梦、人生梦。”

  作为暨南大学第一届医科专业的高材生,他赶上了好时机,在罗潜、邝公道等医学名师们的授业解惑下,积累了丰富的中西医理论知识,掌握精湛的实践技术。1984年,六载寒窗苦读的张汉明,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到香港悬壶济世。

  行医三十载,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莫过于2003年抗击“非典”。当年2月23日,香港广华医院接收了一名从内地来的病患,不久患者的妹夫也因发热来就医。出诊主治的张汉明发现患者肺部照片上呈现出不同寻常的肺炎表现,意识到这是由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恶性病原体所导致,当即就提出隔离治疗的意见,并上报香港卫生署。

  随后的化验结果证明,他采取的措施非常及时。张汉明和同事冒着风险从患者胸腔提取的肺部组织,经香港大学化验分析,发现了新的病原体——冠状病毒。正是张汉明的准确判断,打响了香港阻击“非典”的第一枪,为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香港观塘区议会议员马轶超:

  率先起诉“占中”发起人

马轶超
马轶超

  在香港观塘区,不论老少,人人称马轶超为“马仔”。他已经连续3届当选观塘区议会议员,从事地区服务工作9年,深受居民欢迎。

  漫步观塘海滨长廊,可欣赏到维多利亚港的海景。这条长900米的观景带,绿化优美,健身设施齐全,已成为观塘居民散步健身首选地。但在数年前,这里还是十多个垃圾回收公司的天下,脏乱差不说,还引来“黑社会”的盘结。“我和另一位议员跑去和他们沟通,妥善安排后,他们就搬走了。”马轶超促成的民生实事还有很多,包括香港特区政府落实肺炎链球菌疫苗纳入儿童免疫接种计划,争取扩建联合医院等。

  在马轶超的办事处,悬挂着他在内地参加政协会议的合照。他说:“我从不隐瞒我是政协委员,我也常常和居民说,我是中国香港人。到暨南大学读书,让我有了一颗中国心。”

  2014年10月8日,马轶超登上香港各大媒体的头条,人民日报、新华社等纷纷报道。“当时,‘占中’非法集会闹了很多天,影响了我的生意,我就向法院起诉‘占中’发起人之一戴耀廷,索赔损失450港元。这是香港市民在‘占中’事件中首次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马轶超说。

  原来,马轶超的旅行社接到预订,10月2日要向九龙东潮人联会提供3台旅游车,到慈云山、钻石山、观塘三地,接送市民到中环遮打花园。但受“占中”影响,多条香港主要交通干道被阻塞,旅游车订单被迫取消。马轶超称,索偿行动并非为“财”,而是想藉法律行动彰显公义,还受“占中”影响的市民公道。

  如今,马轶超还担任香港·广州创新及科技协会的理事长,定期组织香港青年到内地考察。他欣喜地说:“今年8月,我带了一个团,去广州参观‘天河2号’超级计算机,还参观中山纪念堂、黄埔军校等,让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国和感受国家的发展。”

  寻访手记

  用行动写下“忠信笃敬”

  从广州乘火车一路南下,窗外的风景还没来得及细看,就已抵达香港。便捷的交通让香港学子与暨南变得更加亲近。建校至今,6万多名香港校友贡献当地,建树海外,用行动践行着“忠信笃敬”的校训。

  忠诚,他们是国家民族的捍卫者。去年11月,有14名暨南大学校友当选香港区议会新一届区议员。本次寻访,我们有幸见到了其中五位。从1997年香港回归前协助爱国团体举办庆祝活动,到组织各界人士赴内地参观,真正了解国家发展现状,他们一边解决着本区房屋经济、治安寻物等大大小小的问题,一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精神。

  诚信,他们是言出必践的担当者。“我愿意作为一个桥梁,让更多人意识到暨南大学的毕业生,都有高素质和好医德。”年轻的医科校友王乔峰谈及工作总是一脸自豪。无论从医、为学、经商还是从政,在港暨南人都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力争让“暨南”二字成为靠谱的“活招牌”。

  笃行,他们是勇往直前的探索者。不惧危险,收治所属医院第一例非典病人,近距离进行面对面诊治;放弃月薪万元的工作,成为首批服务西部的香港大学生志愿者;深耕国际金融领域,完成香港首本“一带一路”著作。一旦确立目标,就会努力追求,在港暨南人,从来不缺乏顽强的意志和韧性。

  敬业,他们是精益求精的奉献者。平均每天接打60个电话,每月处理80单个案,为社区街坊尽心尽力;工地中坚守岗位,帐篷被吹烂了十余顶;担任警察职务,每天工作12小时,有市民求助就第一时间出现。本次采访,几乎都是在休息日或下班后的间隙完成,很多校友受访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言忠信,行笃敬”,暨南的校训正激励着一代代香港校友,为国家、香港的发展而不懈奋斗。(联合采访团成员、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老师 杜明灿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悦 暨大师生 杜明灿 吴余劲 梁迪琪 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