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两万校友汇濠江 暨大被誉“澳门人才库”(图)(2)

2016年11月14日 10:1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校友故事

  林发钦:推广“乡土教育”增强归属感

林发钦
林发钦

  8月19日,2016南国书香节开幕。澳门馆首次亮相,港澳台文化产业齐聚一堂。开馆致辞的是澳门口述历史协会会长、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发钦。

  “我是典型的暨南人。”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97年读本科,到2009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12年求学暨南园,他对母校的感情十分浓厚,“非常感谢暨南大学给了我非常好的学术成长环境。”

  要加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必须“以乡土之物训万民”,这是林发钦的观点。他举例说:“如果你直接说,澳门是中国的,学生会觉得比较抽象。但如果你和学生介绍,澳门黑沙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数千年历史,和内地的是有共同特征,那么学生就会明白,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

  殖民地时代,澳门私校林立,加上教科书市场规模太小,让书商无利可图,导致出现了“澳门历史课程教材从台湾引进”的奇特现象。“澳门学生都上过历史课,对世界、中国、香港与台湾历史都很熟悉,独独对自己所生所长的澳门不了解”。

  “乡土教育就是要年轻一代对本地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教材要本地化!”林发钦与一群澳门年轻人,从2002年开始推动中小学历史课程教材本土化活动。2003年,他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澳门街道的故事》出版,打破了本地书籍的销售纪录。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借助“申遗”氛围,林发钦成立的乡土教育历史教育学会重点培训了40岁至50岁的中小学历史教师。

  目前,澳门特区政府正酝酿中小学课程改革,林发钦牵头承担了历史科基本学力要求的起草。“基本学力要求相当于内地的课程大纲,我感觉澳门不同学校的国史教育差异太大,有的连抗日战争都不学。”为此,林发钦编写了澳门与抗日战争的补充教材。

  他对课程改革充满信心,希望3—5年内,“澳门的历史课程都有乡土内容,中国史占50%、世界史30%、澳门历史20%”。

  吴小丽:掌舵澳门最大“居委会”

吴小丽
吴小丽

  成立于1983年的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被誉为澳门最大的“居委会”。“街总之所以成立,与澳门回归息息相关。”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理事长吴小丽说。

  原来,殖民地时代,华人在澳门的社会地位低,同胞就自发成立街坊会,互帮互助。到了上世纪80年代,澳门回归祖国临近,街坊会成员们认为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商讨如何推动澳门回归?回归后怎样顺利过渡?街坊会联合总会应运而生。

  吴小丽是暨南大学英语专业1993届毕业生,2014年成为街坊联合总会的新掌舵人。在她的带领下,街坊联合总会不断发展,目前下辖28个地区街坊会、30个附属机构、50多座大厦业主会和小区组织,拥有会员超3万人,义工2600人,专职人员超500人。

  “我们的口号是:多元双向,服务居民,从3岁到100岁都管。”吴小丽说,街坊联合总会主要开展社会服务和社区工作,服务类型涵盖了安老、托幼、医疗、教育和心理辅导等,每年服务超过100万人次。还参与特区政府的政策咨询工作,涉及交通、房屋、环境卫生、立法等方面。

  “澳门同胞非常关心内地的情况。”吴小丽说,“每年我们会把市民为内地教育事业捐的款汇集起来,到广东、江西、陕西等地建教学楼,资助贫困学生上学”。

  回忆起在暨大求学,吴小丽说很开心,收获特别大。“当步子走出去的时候,视野也开阔了起来。”她说,所在的班级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结交了朋友,也认识了世界。每年寒暑假,她还会到内地各个城市旅行,深入了解各地情况。

  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吴小丽愈发认为内地求学的经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她说:“因为了解,所以理解,在议政平台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寻访手记

  他们已成为暨南的骄傲

  澳门,32.8平方公里,60多万人口,2万多暨南人。这意味着什么?

  政界、医疗界、金融界、传媒界,暨南人比比皆是。八成传媒人、七成医生、四成金融界人士、一成高级公务员,都是暨南人。见到校友,分外自豪。

  他们中,有的亲历澳门回归全过程;有的承担起“公务员本地化、法律本地化、中文官语化”的使命;有的十多年如一日致力于社区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有的关注澳门文化,推广乡土教育;有的积极成为粤澳交流的纽带……

  他们都有一颗牵挂暨南的心。“在暨大读书的时候,我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但很多老师却对我很照顾。暨大是我的第二故乡。”回忆一开始,澳门山顶医院医生白琪文眼含热泪,言语哽咽。不约而同地,校友们都谈到了暨南的老师、球场、社团、“蒙古包”,不同的人,因为母校,有了共同的情感记忆。

  笑脸,是他们送给我们的礼物。他们在暨南汲取了知识,感受了多元文化,回到澳门,用双手建设家园,践行“一国两制”,实现繁荣稳定。他们本身,早已成为了暨南的骄傲。(联合采访团成员、暨南大学宣传部老师 李伟苗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悦 暨南大学师生 李伟苗 陈锶燕 林鹏德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