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学者:汉学研究应当在中西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创新

2016年11月24日 15:5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今天,全世界正在以极大的热情渴望认识和了解中国,中国也正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丰富的自己。在此过程中,帮助中国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向世界阐明中华文明的价值精髓,汉学研究承载着艰巨的使命。

  第五届世界汉学大会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学者围绕“比较视野下的汉学:传统与创新”这一主题,结合汉学的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等相关议题展开了对话与探讨。

  “汉学研究需要超越‘他山之石’‘以人为镜’的层次,从‘知其二’进而‘察其三’,方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靳诺表示,当前,汉学发展具有着多重的可能性,汉学研究的创新也面临着多重的挑战,应大力创新,通过学术交流勾连历史与未来、精神与现实、海内与海外,为汉学展开新的画卷。

  汉学研究面临多重挑战

  从“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汉学与跨文化交流”“汉学与当今世界”到“东学西学四百年”,自2007年以来,世界汉学大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迄今为止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从历届大会的主题设定就能看出汉学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

  经过多年的发展,汉学研究在取得了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论坛上有学者指出,一方面,汉学研究的学者们尚未形成合力,往往在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各自为战,缺乏协调与合作。另一方面,“汉学”也面临着逐渐被窄化的风险,从一门博大的学科渐渐成为专门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历史文化、文学戏曲的“窄”学,从而导致中国越来越强盛,世界对于中国的关注越来越高,但汉学研究的方向却日渐狭窄。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黄平教授说:“当前的汉学研究亟待解决一个大的问题,盲人摸象,或者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汉学研究应当是一个整体,一个复杂的整体,而且这个复杂的整体一直以来都处在变化的常态中,面临不同学科的交叉,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如何以更宏大的视野、格局,有效整合现有的汉学研究,使其更好承担起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的任务,仍需要深入思考。”

  汉学研究当具备格局和高度,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国家汉办副主任静炜说:“在全球化、技术化的背景之下,人类社会已经凝聚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推动各国之间的文明互鉴与学术交流,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解决现实问题,汉学研究者们应该承担起使命。”

  在交流与合作中创新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汉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应当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展开。

  “创新不是凭空而来,在中西方学者的互动中,比较、碰撞,相互启发,才有可能创新。”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张晓京看来,“中国学者要及时跟进学术界的动态,知道外国的学者在做什么、知道他们为什么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然后借鉴并思考其价值所在。”

  那么,汉学研究究竟该如何创新?

  一方面,交流平台的搭建至关重要。静炜介绍,目前已在全世界140个国家搭建起500多个通过孔子学院,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平台,用创新、合作和共享的态度,与不同国家的汉学家们加深交流。此外,为了能够让更年轻的一代或者几代人更多关注汉学研究和中国研究,孔子学院总部也在通过孔子新汉学计划,来更多支持青年一代。孔子学院总部正在积极展开与国内外汉学家们的深度合作,通过建立孔子学院、完善“孔子新汉学计划”等具体措施,为更多的中西方青年学者搭建思想对话的平台。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学术研究的开放性。“顺时而变,我们需要从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汉学。要吸收传统汉学研究的精华,同时也需要采取一些新的方式、新的角度,比如在新的研究模式中运用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与发现,以此更好地促进对新旧汉学的理解。”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系的柯雷教授说,“汉学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研究,它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赵婷玉 董玉琴)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